崇祯看不透利益。

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听话;做领导的,都希望下属能听话;做老板的,希望能找到更多客户与资金;做情侣的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然而,事情并不常常按我们的意愿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他人放弃自己的想法,顺应自己的心意做事,需要我们先懂两件事:

1、看透人们对利益的态度;

2、会将利益给真正能做成事的人。

请大家看清楚,利益、看透利益、会用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末的崇祯皇帝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三者的关系,落得煤山上吊的下场。

崇祯皇帝的人生很悲剧。他不好色不享乐,一心为国家社稷谋福利。所以他听到袁崇焕拍着胸脯保证“五年平辽”时,太激动太兴奋了,差不多把半个国库都给他了。包括:

尚方宝剑一把

15万军队

8万战马

一年四百八十万两白银

以及辽东地区的人事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监察权,且可以便宜行事。

这个权力有多大呢?就是整个辽东,皇帝的圣旨不管用了,大家都要听袁崇焕的。

袁崇焕这番话说出来,把朝廷百官吓坏了。其中一官员许誉卿问袁崇焕。你说能五年平辽,我们想听一听具体的执行方案。袁崇焕说,看皇帝着急,安慰一下皇帝。

许誉卿一听这话,当时就急了。你奶奶的,这种话也是随便乱说的?别看皇帝只有18岁,但是皇帝遇事非常叫真,你怎么能和皇帝这样乱许诺呢?袁崇焕也觉得这个海口夸得太大,立刻上书找些理由推脱,比如朝廷上下需全力配合,如果哪个环节出问题就打不下来等等,归根结底:推诿。

为啥朝廷百官和许誉卿都那么着急呢?

因为在崇祯没继位时,魏忠贤曾经在宁锦之战时,一次集结军队15万给袁崇焕。可是,他并不敢出城作战。但是,官员们疑虑是一回事,真要上前线去打仗又是一回事。崇祯问遍朝中大臣,既然没人敢答应,有人出来应声也是好的。大不了如袁崇焕自己说的,脑袋掉了碗大的疤。

原文:“若届期不效,臣以身请死于皇上。”

最后的结局你们都知道了,袁崇焕因“反间计”被片了3600刀,历史上称:崇祯多疑,自毁长城。

但要我说:崇祯的错误根本不是多疑,而是没有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事实究竟如何呢?要从另一个辽东守将毛文龙说起。

当时能够对付满清的就两支军队,毛文龙和袁崇焕。用两个而不用一个,利益就是吊在两人头顶上的肉,这样的格局,因为距离远,无法互相干扰,但因为利益驱使,他们会争抢夺取,也会相互提防。最重要的是,两人的权力得到制衡,崇祯仍然是能指挥两支军队的皇帝,能指挥他们。

然而,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了。理由是:毛文龙活着,会阻碍我平辽,所以我杀了他。当然了,如果我五年之后平不了辽,你也可以杀我。原文:“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袁崇焕这个举动,就是要捏住崇祯命脉,让他无法取得利益制衡。

“你猪油剪什么打算,无非是想一旦我议和就让毛文龙做我的备胎替换件,休想?”

秦汉时期著名道学家黄石公曾说:“起用有智谋、有勇气、贪财、愚钝的人,使智者争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贪者发财,使愚者勇于牺牲。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来使用他们,这就是用兵时最微妙的权谋。”

原文: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杀死毛文龙后,袁崇焕就能实现他一直不敢说的:“我只会守城池,打是打不过的,议和吧!”他的这个想法,在明清两朝的史记中都有记载:

《国榷》九十卷载:后金阴通款崇焕,求杀毛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载:袁崇焕想通过和议收复辽东。“建州曰:果尔,其以文头来,崇焕信之。”

《石匮书后集》卷十载:袁崇焕想通过和议收复辽东。“女真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

《明季北略》卷四载:满清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通书崇焕,使杀毛文龙,佯许还辽。此次袁崇焕一上任,思杀毛文龙,则辽可得。

由此可见,毛文龙的存在,既妨碍袁崇焕全权掌控辽东地区,又妨碍他议和,被杀就在情理之中。可这怪谁呢?只怪崇祯眼睛瞎了,一腔热血把半个国库连带着尚方宝剑都给了他。他不趁着这个机会赶快用,还等到打了败仗,再被皇帝看透吗?

可见,崇祯真不是个会用利益的皇帝,尚方宝剑给袁崇焕就是“狐假虎威”。

那时,年轻的崇祯还在幻想,我那么信任你袁崇焕,那么优待你,你一定会扫平满清,拿出漂亮的成绩单。不是有句话叫

“君以国士待我,必以国士报之”吗?

可他却不知道,拥有部队后还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军阀化。啥叫军阀化?大家一定知道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他们就是独自拥有军队的军阀主,俗称“土皇帝”。

袁崇焕的算盘打得不错,只是需要时间。然而缺乏毛文龙制约的满清,短短一年时间就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还没完成自己想做的,只能连夜奔赴京城救驾,此时,他还带着皇太极那边的喇嘛试图让大明与满清议和。

明帝国处死袁崇焕的罪名中,有一条是:

及后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崇祯当然大怒,我给你那么多钱,你把我当猴耍?我们现在看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是被大清乾隆皇帝力捧的民族英雄。从乾隆皇帝的利益出发,大明不愿意议和,不是烧得慌吗?

可这简直是扯蛋,就好像狼吃羊时,非要说这是羊逼的;其实,狼并不想吃羊。袁崇焕拿了大明朝廷那么多好处,杀了大将,还嚷嚷着要推羊入狼口,面圣前还布置好了兵变计划。崇祯能不把他生吞活剥吗?

但为时已晚,大明终于被灭。其原因就在于崇祯愿意给利益,但是他

1、看不透该给什么样的人利益。

2、怎么拿利益让人听命。

他的故事至今还在上演,比如有些老板相信员工肯踏实创新,砸钱研发,最后员工带着创新成果跳槽去竞争对手;有些夫妻假离婚买房,钱和房子归其中一方,结果再不肯复婚。

那遇上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做呢?

至圣先师孔子给出了一套答案。他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

庸人,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虎,有头无尾,满口胡言,不能当大任;

士人,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是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类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这一类是主要知识分子。

君子,诚实守信,对人不炫耀不嫉恨,通情达理,说话不武断不狂妄。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

贤人,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

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

原文: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这么看来,袁崇焕也就是个缺德的庸人。崇祯用错人,看不透该给什么样的人利益,怎么拿利益让人听命,也就不奇怪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