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凼·蒋家山·砖房

文/张作文

桃 子 凼

桃子凼位于万盛经开区南桐镇的八面山下、孝子河边,是曾经的桃子地区行政、商贸中心。据《桐梓县志》记载,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桃子凼为四川遵义府桐梓县夜郎里十甲,而桃子凼地名的来历,《桐梓县志》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关于桃子凼地名的来历,在坊间和官方资料中有如下三种说法。

其一,站在八面山上俯瞰群山环抱中的桃子地区,整个桃子凼酷似一只浑然天成的寿桃,静静地摆放在群山合围形成的大盘中,故得名桃子凼。

昔日桃子凼(资料图片)

其二,从前,在原桃子社区中有一块中间低四面高的洼地,一根天然圆形石柱从洼地里突兀而起,直指苍穹。石柱上面布满了形如桃子的石疙瘩,洼地的石灰石地面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形如古钱币铜元样的圆圈图纹。因为石柱上有形如桃子的石疙瘩,石柱看起来就像结满了桃子的桃树,加之又有一洼地,故先来此地定居的人将该地命名为“桃子凼”。现年92岁、从小生长于桃子凼的王光灿老人说,他小时候,在那块洼地上修建起来的万天宫旁边的地面上,还看见过一些形如铜元的圆形图纹。

昔日桃子凼(资料图片)

其三,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地名录》记载,孝子河早年流经此地形成了一个回水凼,近水边桃子树成林,故得名桃子凼,形成集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朝道光年间将“凼”写为“荡”,在古汉语中“凼”和“荡”通用,意思相同。

蒋 家 山

蒋家山,在南桐镇南桐村蒋家山合作社狮子山半山腰。据现年83岁的蒋以银口述,明朝万历初期,蒋明高带着妻儿从江西吉安迁徙到今万盛万东镇建新社区和平居民组罗家嘴插标落业。家庭人口多的罗家与家庭人口少的蒋家协商,打算把罗家位于今南桐镇二郎峡狮子山的林地与蒋家在罗家嘴的田地互换。蒋家的人正为在田地里干完农活后洗脚不方便而烦恼,听罗家的人一说,蒋明高就去狮子山察看地形。去到狮子山,蒋明高发现此地泉水丰沛,利于开垦梯田,于是就同意了罗家的换地请求,搬到了今蒋家山水井斜上方落户生息。自此,狮子山半山腰以下更名为蒋家山,而半山腰以上则仍名狮子山。

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张献忠率军逆长江而上入川,攻破夔州(今奉节)、万县(今万州),农历六月占领涪州(今涪陵),挥师剑指重庆。据传,张献忠部队进入四川后大肆屠杀百姓,人们听到传闻后犹如惊弓之鸟,纷纷收拾好细软,扶老携幼奔走在逃难的路上。而蒋家山的人们并没有随大流加入到逃难的大军中。不久,张献忠的部队从南川而下,经过今万东镇新建社区魏家碥。时逢夏季正午,将士难耐行军之苦,除留下部分人员担任警戒、以及后勤伙夫烹饪饭菜外,纷纷跳入平滩河(今孝子河)中洗澡戏水,消暑解乏。蒋家山有几个胆子大的人悄悄跑去探望,有人禁不住煮在锅里的肉香诱惑,偷走了锅里的肉,张部发现蒋家的人后,马上紧追不舍。蒋家人沿今二郎峡公路跑到今南桐消防救援站后,折身下河,踩水过河爬坡跑回蒋家山,叫上家族全体成员,躲到狮子山峰下茂密的草林里。尾随而来的张部找不到人,于是放火烧毁了蒋家院子。蒋家用笔直粗大的马桑树作柱子的房子毁于一旦。祖辈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与《明史》记载张献忠部队进入四川的季节吻合。

清咸丰元年(1851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地区。同治初年(1861年至1862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进入今南桐镇麒麟村抢夺财物,伤人众多,然后准备向二郎峡进军,进入万盛场。蒋家山的人知道后,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就联合砖房的王家、窝凼的余家在大芦沟的山岗上以布料作旗,以圆木作炮,并扬起地上的尘土,此起彼伏的呐喊,布下了迷惑太平军的迷魂阵。太平军前行到今八〇一地段时,远望孝子河对岸大芦沟山岗上旗子招展、火炮成排,上空泛起大片的尘土。再观察二郎峡谷过于凶险,不敢贸然进入。于是掉头南行,并烧毁了位于今南桐村三角寺合作社地界内的三角寺,只余下一个“三角寺”地名沿用至今。胆敢骚扰有杀人魔王之称的张献忠部队,蒋家人真可谓胆大包天;蒋、王、余三家以区区几十来人冒死阻挡人多势众的太平军,在渝南黔北可谓一件惊天之事。

砖 房

砖房,原名坎上,在南桐镇南桐村砖房合作社。砖房王家,祖籍山西太原三槐堂。元朝时湖广发生暴乱,王福奉旨讨伐,暴乱平定后定居江西吉安府吉永县。明朝时,王福后人王大业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迁徙至今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小寨;明末,王明相迁移至今贵州省桐梓县狮溪二墩岩。清朝初期,王明相后人王启享迁移至今万盛胡家沟;乾隆年间,王应忠从天池(今万东镇榜上村)迁移至桃子凼余家湾。因余家湾山脚以下的林地早已被水井湾况学师的后人卖给了住在大湾的陈家,王应忠只得和余家湾的余绍举一样在山坡上建房开荒。多年后,王应忠的儿子王学贤、王学元长大成人,王学元到坎上建窑烧砖瓦,建造新房屋。冬去春来,一栋高大宽敞的砖瓦新房掩映在坎上的绿树翠竹中。王学元把家搬到了坎上,把地名改作“砖房”,并一直沿用至今。王学元住在砖房后,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利用山上丰富的竹林资源开办造纸坊,生产火焙纸,家底慢慢丰厚起来,成为当地殷实的门户。

100多年过去了,当年王学元修建的砖瓦房还在,而且合作社也叫砖房合作社,它成了王家勤劳、开拓进取的“无字座右铭”。其先祖不畏艰险、开创家业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王氏后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作者简介:张作文,自由职业者,文史爱好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