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这首诗名为《咏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作品。李世民文武双全,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他还是一位文化人。他被封秦王的时候,府邸中就有了十八位顶尖的人才辅佐他。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人不离不弃,扶持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登基的时候,面临着一系列内忧外患。人口不足、朝廷财力有限,突厥人在边境蠢蠢欲动。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让朝廷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他看到丰收在望有多么开心了。《咏雨》,说出了李世民对丰收的渴望,说出了开创太平盛世的决心。

乌云密布,远处的山峦被乌云覆盖。大雨说来就来,河水快速涨起。雨水飞落在半山腰,斜洒在岩石上。大颗大颗的雨珠凝结在树叶上,落在河水中像镜面泛起了波纹。雨丝伴着柳丝,一阵风吹过,好像在空中编织真丝绫罗。

李世民描写的是一场好雨,而不是暴雨。有了这场雨水滋润大地,免去了发生旱涝灾害的可能性。这也是一场及时雨,在夏天炎热的时候,让人心神畅快。难怪他作为天子,也会吟诗一首,表达喜悦之情。

从内容以及写作手法上看,这首诗中规中矩,不好不坏。没有什么打动人心的“金句”,也没有对账、格律上的硬伤。欣赏这样的诗句,就要解析背后的故事。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百姓疾苦。他经常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很多人误以为这句话是李世民的名言,那是因为他把这句话当成了治理天下的方针。皇帝都希望可以坐稳江山,更希望名留青史。李世民亲眼见证了隋朝的覆灭,隋文帝开创的基业转瞬之间就被杨广毁掉。这是多么直观的前车之鉴啊,让李世民必须思考如何治理天下。

李世民和满朝文武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后,得出一个结论,民心稳,江山才能稳。所以他看到一场好雨,才会兴奋,才会有写诗的冲动。李世民知道,百姓有能力推翻皇权统治。他必须重视百姓的需求,抚民以静,体恤百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