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辉煌的时候,左右逢源,可当你落魄的时候,却是世态炎凉。这就是现实。不过,懂权谋术的人,却总能在逆境中,深谋远虑,为自己的未来布局。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36岁这一年,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看透了人心,也在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养成了识别人心的本领,为他后来封侯拜相,打下了基础。
这一年,曾国藩在翰林院从四品侍讲学士的位置上,因得罪了工部侍郎匡正,而遭到诬陷和弹劾,被革掉侍讲学士职务,被贬为翰林院一名七品检讨。曾国藩虽然在短短3个月时间后,再度崛起,但这段经历,给他的身心和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获得了好处,那就是读懂了人心。
此期间,曾国藩物色到了两个重要人才,在他成为湘军统帅,抵御太平军的战争中,此二人成了他最得力的帮手。
这两个人就是李鸿章和郭嵩焘。
当时的曾国藩还并未想到自己将来能成为湘军统帅,可他是如何发现这两个人身上优点的呢?就是在他最为落魄的时候。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落魄场景。
当时,曾国藩一家人都在京城,有4个孩子,大儿子曾纪泽年仅7岁,其余的孩子都非常幼小。由于其是四品官员的时候,家里不仅有轿夫、还有扶轿人以及厨子、门房、奶妈、丫环等十几个人。
可曾国藩被贬职后,收入一下子锐减,生活压力突然之间加大。在自己的日记中,他也常常透露出心中的苦闷,一方面是怕自己的妻儿老小担忧,另外一方面是家里请的佣人们都不愿意离开,让他内心有愧。
曾国藩是很坦诚的一个人。当他被贬职成为一名七品芝麻官后,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自己的妻子欧阳氏说明实情,并让妻子将自己的四品官服收了起来,翻出以前的七品官服和顶戴。
同时,连夜将轿夫们召集起来,并给他们结算工钱,非常诚恳地说道:“现在,我就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了,收入微薄,无法雇佣大家了。每个的家里也都是拖家带口,不能因为我而耽误大家挣银子。”
可是,以管家唐轩为首的佣人,听了曾国藩的话后,都哭了起来,绝不离开曾国藩。
清朝时期的就业非常困难,很难找到一份工作,而曾国藩没有官架子,对下人非常友好,虽然他给予的工钱不是太多,但彼此之间已经有深厚感情了,谁也不愿意离开。
轿夫们也都对曾国藩说道:“大人,你是我大清朝难得的好官,我们这辈子跟定你了,发不出工钱我们就不要,只要给一碗饭吃就行。以后,等你发达了再给我们也不迟。”
“发达,什么时候才能发达呢?”曾国藩虽然心里也没有底气,可看到大家对他如此忠心的份上,也不好强迫大家离开,说道:“既然大家如此看得起曾某,我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大家离开了。你们的工钱自然不能少,都是付出力气和汗水换来的,可不能因为我困难而不给。但只怕是不能按时发放,拖过十天半月,恐怕也是常有之事了。”
由于收入减少,家里吃饭的人并未减少,曾国藩每天都为这事着急,不得不经常从钱庄去借高利贷,导致利滚利,债台高筑。可即便如此,曾国藩也没有裁掉一个佣人。后来,这些佣人都跟随了曾国藩整整一生。
但是,和佣人截然相反的是,自己的一些学生却大部分都是一些势利之人。很多在曾国藩府中学习的举子们,得知曾国藩被贬职的消息后,就开始另投师门了。
曾国藩在失落的同时,却参透了如何识别人心的玄机!
当时,曾国藩门庭热闹的府中,仅仅剩下李鸿章和郭嵩焘两个学生了。
曾国藩对交友、拜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这两人不仅未离开,还给予曾国藩很大的支持,当时,李鸿章给了曾国藩500两银子,郭嵩焘给了他200两银子。两人怕曾国藩不收,还特意说是束脩。其实,两人的束脩早就交过了,就是想帮曾国藩一家解决燃眉之急。
曾国藩当时的口中虽然不说什么,但对两人却格外器重。
这也是曾国藩成为湘军统帅后,为何对李鸿章和郭嵩焘进行大力提拔的主要原因。曾国藩不仅是为了感激,更是从二人身上看出了别人没有的优秀品质。
后来,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时候,提拔郭嵩焘为他幕府的幕僚长,为湘军出谋划策,招兵买马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在曾国藩的提携下,成长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而李鸿章更是在曾国藩的提携下,成为淮军将领,直到封侯拜相。
后来,随着曾国藩再次获得道光皇帝重用,一些离开他的学生虽然陆陆续续再次回来,并在他招收的首批十大弟子中,全部考中进士,但除了郭嵩焘和李鸿章外,他一个也没提拔。
这不是曾国藩心眼小,而是从自己陷入逆境这件事情上,让他知道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庸才。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必定是一个见义忘利之人,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必定会成长为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不能大用。
而身处逆境时,不要忘记为自己的未来布好局,物色人才。只要有人愿意跟随你,帮助你,人生才会越来越顺利。记住这句话,会成全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