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朝最著名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位期间,将明朝治理的非常好,为了能将自己治理的明朝放心的交给下一代,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儿子朱标,可惜朱标身体不好,还未等到坐上皇位就去世了,一心培养的下一代,没想到在中途意外去世,只能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却不是做皇帝的料。
但是朱元璋后继无人,也没有办法,为了明朝在朱允炆的手中,可以顺利继承下去,朱元璋在临死前为朱允文留了一道密旨,说是在最后关头可以帮助朱允炆保住明朝江山,守住他的皇位。可惜朱允炆在逃出南京后,才看见朱元璋所留下的这道密旨。但是却已经晚了,朱允炆也为此痛哭,如果他早点发现这道密旨,朱棣一定会败在他手里。
朱元璋无奈传位给朱允炆
想知道整件事情的经过,要先从朱元璋无奈传位给朱允炆的事情说起。开头也提到过了,朱元璋一开始有意将自己的皇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朱标。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不久,就将自己13岁的嫡长子朱标册封为了太子,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抱有很大的期望,再后来朱元璋也为朱标的教育下了很多功夫。
他还特意挑选人品正直并且知识渊博的老师为朱标教学,朱标在老师以及朱元璋的教导之下,性格仁厚,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
朱元璋为了这个儿子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和后果,斩杀了朝中一些自己有所怀疑的大臣,提前为儿子除掉了朝堂的隐患,铺好了后路。
并且在朱标从22岁开始,就开始坐在他身旁一起听政,锻炼能力,只可惜未等朱元璋退位,他的儿子朱标就早早的去世了。
根据史书记载,朱标去世时还非常年轻,朱元璋得知后也是非常的痛心,这不仅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也是自己全部的心血培养出来的继承人,但也没有办法,皇位总归还需要有人继承。最后朱元璋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未来的皇帝。
大家对后来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都知道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在后来被叔叔朱棣夺位,也因此,大家可能会对朱元璋的眼光有一定的质疑。
但其实,历史上的建文帝也是一个非常好学,天资聪慧的好皇帝,身上也具备了一个明君很多优秀的品质,总体上来说,在位期间的他也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最后让朱棣登上了皇位。朱棣登上皇位后,朱允纹最后的结局又到底如何。
朱棣登上皇位后朱允炆结局
在朱允纹登上皇位后,就面临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周边藩王的势力在逐步的扩大,已经威胁到了自己手中的皇权。
朱允炆在一番商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削藩,其实朱允炆作为一个普通的皇帝,他的能力以及身上的品质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在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他经验不足导致处理这些世上会有很多欠缺,尤其是在削藩这件事情上,刚刚登上皇位的他,权利还未稳固,就急着要削藩,这很明显就不是明智之举。
而他带领着这场削藩的战役也打了四年之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被朱棣推下皇位。
那建文帝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关于他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焚亡,是来自于朱棣的口中,朱棣在登基之日对外宣传,建文帝在破城之日死在大火之中。
但是在其他的史料上记载,建文帝最后逃出了都城,关于这个记载已有一定的证据,相传曾经跟随在建文帝身边的有几个大臣。
他们护送着建文帝一路乘船到达了京口,又走路地到达了襄阳,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最后到达了云南的永嘉寺,从此建文帝一行人隐姓埋名,在这个寺庙出家做了僧人。
留给朱允炆这道密旨的内容
可能大部分人认为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其实,建文帝在出家之后,才想到了以前朱元璋为他所留的铁皮箱,也看到了朱元璋为他所留的信。
打开后看完信的内容,建文帝捶地痛哭,并大声咒骂自己,还说,早知道爷爷的安排,朱棣怎么可能还会赢啊。原来朱元璋早就料到朱棣会因为削藩造反。
信上说,如果朱棣真的有造反的举动,建文帝朱允炆可以派人去寻求宁王朱权的帮助,和朱权一起对朱棣进行夹击,就可以保住皇位和江山。
而朱允炆痛哭的原因,就是当初削藩时,宁王朱权也在名单之中,唯一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早已被自己铲除,朱允炆又怎能不后悔,若是当初早点看到这封信,现在的自己,也不至于要在这破旧的寺庙里了却余生。
事实证明,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十分了解的,当时朱允炆开始削藩时,朱棣就感到了大事不妙,于是想到了起兵造反,但因人手不足,于是找到过朱权,希望能够说服他和自己一起,但可惜,朱权为人正直,同时也过于乐观,觉得朱允炆不会将自己置于死地,最后才会有这出闹剧。
总结
其实这件事情也并不能说建文帝无能,只能是在当时时局的逼迫之下,建文帝虽然性格仁厚,但是却只被宫里的太傅教导学识做人,并没有什么经验被迫上位,还没有准备好。
后来又遭变故,一时着急,输了战争,才会有后来的结局,如果后面没有发生这么多的事情,加上朱元璋治理的前朝又十分的稳固,建文帝其实也可以稳做皇帝,并且在他的治理下,也能维持朝堂的一片清明,也应该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我们也应该以建文帝的事情为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并不是着急就可以完成。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去看书学习,也要从日常的工作中去吸取经验,只有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做起事来才可以事半功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