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特别是全市“两山”发展大会以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丽水之赞”为引领和动力,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不断推进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

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9.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8.9%,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同期年均增速水平。

用数据来说话,用实例看五年。这些扎实的数字和工作亮点,勾勒和解读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见证着市委市政府以实干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奋进历程,让每一个丽水人真切感受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变化,也让每一个丽水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内生动力

2019年1月,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此后,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多项改革经验被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充分吸收。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道路,丽水一直敢为人先。围绕着生态经济化,生态产品价值在产业化中提升,丽水从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提升着手,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能。

去年11月8日,丽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钽项目正式投产。项目组织实施方为位于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创普润(上海)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布局了6台国际领先、中国最大的电子束炉,投产后将形成年产电子级超高纯钽400吨的能力,满产后产值超过50亿元。从引进到建成产业基地再到实现投产,丽水同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钽项目仅用了一年时间,还实现了制造装备完全国产化,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今年2月7日,在省委召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上,“丽水山泉”作为创新举措和典型案例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丽水山泉”正是丽水聚焦打开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在打造“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等“山”字系品牌的基础上推出的,另一具有工业化思维的“水产品”。

聚焦主导产业集聚提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五年来,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征途上,丽水的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形成了菌、茶、果、蔬、药、畜牧、油茶、笋竹和渔业九大主导产业,2021年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9.9%。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高于全国(5.8%)和全省(7.1%)同期年均增速2.2个和0.9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分别高于全国(5.5%)和全省(7.5%)同期年均增速2.3个和0.3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亮眼,年均增长16.7%,高于服务业年均水平8.9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五年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6.2%。全社会 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4.7件提高到9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27.7%提升至2021年的46.4%。高新技术企业增加3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1337家,实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县级全覆盖。“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成效显著,去年新引进大项目186个,签约央企百亿元级项目6个。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诺贝尔奖得主专家工作站实现零突破。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36家。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幸福指数

日前,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名单揭晓,集中呈现全国各地改革实践和成果。“丽水构建‘浙丽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助推共同富裕”改革案例,从全国近200个地级市的1500多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20个年度案例之一。

为破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丽水通过制度重塑在全国首创政府引导型全民健康补充医疗商业保险“浙丽保”。全体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均可参保,实行无差别待遇。通过公益运行、商保承办,最大限度惠及群众。2021年,全市已有近45万人次享受“浙丽保”报销待遇,报销总额达1.796亿元。

日前,景宁畲族自治县九龙乡的沈晓清告诉记者,得益于“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搬下山后,家门口就能就业,目前家庭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是以前在山上的5倍有余。五年来,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大搬快治、“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等,丽水已有12.4万名居住在高山远山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搬出大山。前不久,丽水“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入选全国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丽水市还实行低收入农户红、黄、绿三色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创新低收入农户统筹健康保险,实现全市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清零,相关做法入选浙江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50大典型案例。围绕数字化改革,我市创新上线集人社业务应用场景、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线上平台于一体的“就业创业码”,实现政策“菜单式呈现”、用户“点单式选择”、业务“一站式办理”。

丽水增进民生福祉的脚步永不停歇。

五年来,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和9.9%,高于全省0.5个和0.9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全省“十三连冠”,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16年的2.19降至2.02。2021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1%,增幅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五年来,全市道路长度增加 300.4公里。公园绿地面积1425.9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分别增加222.1公顷和1.4平方米。“两湖”公园开园,处州府城开街,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市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8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74个,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12个。累计完成“三改一拆”面积7709.2 万平方米。

五年来,全市公路总里程增加 439 公里,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全面建成“两纵两横一支”高速公路主骨架。全市铁路总里程增加171公里,衢宁铁路、金台铁路建成通车,丽水机场、衢丽铁路、景文高速公路、水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17至2021年,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连续6年达到 5% 以上,市区城西小学、长岗背小学、东港小学等一批学校新建或迁建陆续完成。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年均增长 9.2%,建成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市游泳馆和体育生活馆,市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生态体育公园、水上运动中心开工建设。202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至1.5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2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为0.90万人。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丽水二院迁建等医疗卫生建设项目逐步投入使用。

2021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9万人,比2016年分别增加41.0万人和 29.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243.5万人,比2016年增加47.9万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守住生态底线 擦亮生态底色

“因为孩子有哮喘,加上喜欢旅游,所以我来到了生态第一市丽水,没承想惊喜万分。”庄哲是一位来自天津的平面设计师,从2018年开始,几乎每年的暑假都会来丽水,走一走九县(市、区),品一品此处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她告诉记者,每当春夏之交,孩子的哮喘病就会愈发严重,在天津时就止不住地咳和喘,到了丽水症状却都会消失,如果不是疫情影响,应该在筹备来丽水定居的事了。

庄哲的“小故事”是丽水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的一个佐证。

一直以来,丽水在守住生态底线、擦亮生态底色这件事上不遗余力,下足了功夫。五年来,干成了一批事关丽水生态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建设改造污水管网626.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0.3万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 “污水零直排区”全覆盖,“五水共治”五夺“大禹鼎”,成为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零增长”。创成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乡镇61个、美丽城镇样板19个,景区镇108个、景区村86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拯救老屋行动”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连续2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市。市域瓯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瓯江绿道网4034公里,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列入国家试点,获中央资金支持20亿元,为丽水市迄今获中央资金支持数额最大单体项目。

截至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8年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比全省高出20个百分点。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列全国第10 位,国考断面Ⅰ~Ⅲ类水比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三个 100%”。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99.7%,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列全国168个排名城市第7位。PM2.5 平均浓度21微克/每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32.3%。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国家级生态县6个;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

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面向新阶段,站在新起点,丽水将坚毅笃行“丽水之干”,永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向前的新时代“挺进师”,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而不懈奋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