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文章评论区的读者,有一种看法,即是只有汉族建立的政权才能算是中华正统,而所有少数民族取代汉族或者占据汉族人为主体民族地域所建立的政权都算作殖民统治。这个意见我是不同意的,因为如果这样,整个五千年中国史全部都要推倒重写。我也是汉族,但我不得不为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所有汉族非汉族的人们辩驳一番。
(相关资料图)
如果按照这种大汉族主义的想法,以下政权都需要排除在中国历史以外。太久远的不去追究,我只罗列一下汉朝灭亡以后的。
十六国时期的五胡创建了17个政权: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成汉。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身上都有比较多的胡人血统,暂且不论吧,毕竟以汉人自居,也得到了史家的认可了。
北宋时期的辽,西夏,大理,吐蕃。
南宋时期的西辽,西夏,大理,蒙古,金,吐蕃。
元朝。
明朝时期有北元和后金。
清朝。
其中,统一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两个,一个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第二个是顺治入关后的清朝。
这样计算下,中华民族历史上灭亡了多少次?实际上也不该再称呼中华民族了吧,应该称作华夏民族更准确一点?
因为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二十世纪初才正式提出的说法,他写过《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这就是说,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等均为一家,是多元的混合的。
然而,就算把中华民族改成华夏民族,历史上的华夷之辩也是不主张血统论的。五千年前,黄帝一族、炎帝一族与蚩尤一族,经过相互征战,又相互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民族。可能有些读者要把蚩尤一族排除在华夏民族之外,认为蚩尤也是蛮夷。实际上,蚩尤族发明的冶炼、武器、刑法、宗教,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不亚于炎黄,不能因为蚩尤战败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如果极端的读者还要把炎帝一族也排除在正统以外,单单只算一个黄帝,那就实属更加过份,不值一驳了。
随着人口增加,活动范围扩大,部落之间融合,血缘族群逐渐解体,转向地缘族群。到了春秋时期,因为经常面临战争和入侵,开始有了华夷之辨,贵贱尊卑的观念开始变得强烈,强调中原地区以农耕为生的华夏族是文明族类,周边以牧猎为生的夷狄各族是野蛮族类,主张华夏民族团结起来,来共同对抗和防范周边的夷狄。到了春秋晚期,孔子把华夷之辨的重心转向文化,强调以文化为区分华夷的标准,不再单纯以地域或者血统来区分。从此,主流的夷夏之别都不再强调血缘和地域, 而是基于文化差异,只要认同中原文化就可以称作华夏。
其实,历史上,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几乎包括所有我上边罗列出来的统一政权或地方政权,都不同程度都将"尊夏贱夷"作为核心价值观,都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标榜自己华夏后裔的正统地位。
那么,如果仅仅把中原汉族建立的政权算作正统,其余全是蛮夷,外来殖民者,中国的历史又该如何大幅的改写呢?难道要深究每位王朝统治者的血统,到底是中原汉人,还是来自边疆或者生活于内地的少数民族?从黄帝时期算起这五千年,血缘融合民族融合早已无法根究。不信可以试试DNA基因检测,如今有几个人是纯粹的由黄帝族群一脉相承下来的?
所以,主流历史学家从来不把汉族政权才算作是正统,而少数民族政权叫做蛮夷、外来殖民者,尤其是统一了中原的元和清。一是华夏文明在这两朝没有中断过,二是这两个朝代后来也都被同化了。元朝与清朝在统一过程中,刚来到中原时,确实是对于前朝的一些文化进行了打压或毁灭,比如销毁历史书籍。但从结果来看,他们并没有将事情做绝,所做的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华夏文明在元朝清朝并没有出现断裂的现象,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裂现象的国度,自然算是这个文明中的一员。
从古至今我们就是一个包容性的大国,主张多民族共存。唐太宗说过一句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也正是统治者的这种态度,让许多的民族完全甘心依附于唐朝。这种例子在很多朝代都有,举不甚数。
而殖民者的概念,在于其对被侵占的殖民地只注重劫掠,不注重建设,所有的经济掠夺政治压迫文化奴役只为了他自己本身来服务。明显,不论清朝还是元朝,在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是在中原不断进行建设的,元朝的创始地蒙古地区,清朝的创始地东北地区,发展水平并不比中原高。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是所有历史课本再清晰不过的历史脉络,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基本见证。毋庸置疑,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正统王朝。尽管满清政权在建立初期饱受争议,尽管满清政权在统治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但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这是无可否认的。清明两朝之间的战争,属于民族之间的内部争夺战,而不属于殖民掠夺性质。满清统治者入关之后曾公开宣谕天下:“继承国祚,再致于升平。”如果说1644年之前,满清政权还是一个偏居关外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么从1644年之后一直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一直是中国的合法政府,这是公认不讳的事实。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试图让清朝解体,日本更是阴险,企图制造满汉矛盾来分裂中国,提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日本的蛊惑的确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革命党人将推翻清朝的统治作为奋斗的目标的同时,主张建立汉地十八省的共和国。孙中山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想学习朱元璋,将满清驱逐到东北。
面对革命党的口号,梁启超等立宪派提出反对意见。梁启超认为清朝内的所有百姓都是中华民族,他说“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外国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可以说,立宪派就是“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者。孙中山在和立宪派的辩论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族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显然孙中山的观念有所改变,但是孙中山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还未彻底转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统治迅速瓦解,周边的各族在帝国主义的煽动下有走向独立的趋势。如蒙古王公大臣在听到“驱除鞑虏”的口号后,对辛亥革命十分的反感,又受到了沙俄煽动,于是1911年12年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在西藏,人心惶惶,到处是汉番相杀的流言,不久发生了驻藏军队和西藏地方武装的冲突,英国当局就乘机煽动西藏地方政府独立。而日本也积极煽动东北和内蒙古的独立,中国面临彻底分裂的危险。
此时,孙中山终于彻底明白了自己的狭隘,完全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表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此后,西藏、蒙古的地方政府都表示赞同五族共和,粉碎了日本、沙俄、英国等阴谋瓦解中国的企图。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满汉蒙藏等等各民族自古均为一家。我们的儒家文化也完全不同于西方,不以血统论,而是以文化传承为正统的凭据。历代帝王均以“中国”“华夏”自居,并接受了中原文化。仍然以满清为例,满族人统治过几百年以后,中华大地还在说汉语用汉字,传统文化也都没有丧失,反而满族人现在早已被同化得用汉字说汉语学习儒家文化了,全球有这样的殖民统治吗?
当初满人在进入中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时候确实是杀了不少人的,但试问哪个朝代哪个政权上台前后没搞过屠杀?还有,关于削发易服,也是很多人不接受满清为正统的理由,但回顾历史,有几个朝代上台的时候,不会改变自己颜色和款式的?古代帝王遵从五德学说,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王朝更替,并确定自己王朝的“正色”,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受命于天,把火、土、金、水和木分别对应赤、黄、白、黑、青,所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着自己的主色调。而各朝代服饰也不尽相同,一直在变化。譬如我们的父辈祖辈,几十年前还都是穿中山装,而如今的我们大都穿上了西服、休闲服,发型也跟他们截然不同了,难道这短短几十年我们就背叛了祖宗?再比如我们看历史照片,民国时期很多名人都在穿长袍马褂,难道他们都是满清余孽,怀念前朝?
所以,我坚持认为主流历史论断是对的,元朝是正统王朝,清朝更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值得我们骄傲。那些别有居心的人,将19世纪末外国炮制的“崖山之后无华夏,明朝之后无中国”这一谬论,当作真理,动不动就拿出来说事,简直是愚蠢至极,其心可诛!而相信了“中国历史断代论”,“中国历史亡国论”,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错误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才是正道,极端"皇汉"思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