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理想大火,靠的是“油箱”和“增程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自始至终都看好理想,因为我至少从六年前就已经建立完整体系化认知:增程式动力结构式最好的混动结构,没有之一!是未来纯电普及之前最有生命力的技术路线。这不是道听途说和迷信崇拜,而是基于系统工程理论、能量功率密度关系和比值、市场商业价值、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等,深入思考、综合判断产生的结论。

油电混合增程式动力结构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商业上都是最佳途径,此结论不仅适用民用乘用车领域,不仅限于交通工具,而是在无数移动使用机械能的场景都适用!此论断有极强的时效性,早十年完全不成立,一切都是基于基础科学技术机电领域综合发展产生的结果,比如,彩电冰箱大沙发提供的驻车舒适性配置,只能在具备车载储能条件下才能规模化实现,只有电动机功率密度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支撑相应等级的机械驱动形式发生变革等等......,涉及二次能源全面替代一次能源、第四次能源革命等众多晦涩的新概念,......理想的底层逻辑详细阐述的话要一篇数万字论文,这里就不展开了。我相信李想心中应该有同样完整的逻辑系统,但是他不说,即使前几年被疯狂质疑时他都能做到不去争辩,而是将整套混动架构逻辑像商业机密一样守口如瓶不多说一句,对外只用简单几个概念口号用于品宣,为自己挣得数年的业态领先优势,至今,才有越来越多主机厂回过味来,投入增程式混动技术路线,仅此一点,我就很佩服!

几年下来,我最初的判断完全无误,蔚小理三家新势力里,搞纯电的两家举步维艰,理想以单薄的身骨起家,以新势力里最少的初始投资、最多的非议质疑声中终于一骑绝尘起飞了。理想的特质那么明显又始终如一,最可贵的是对市场定位和技术路线极端冷静和清醒的认知,而最难的是坚持至今极其克制内敛的经营策略,对综合成本和现金流近乎苛刻的自律,对扩张路线的和各获利节点的严密规划和控制。从坚持多年仅用一款车型打下坚实基业,到车型迭代和系列化发展时的技术框架车型固化到供应链成本控制,理想都坚持做到了以不牺牲产品定位的同时做到极限压缩成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始终做到账面亏损不盈利!藏匿锋芒持续滚动投入研发团队和产能建设,这点看似简单,但对其余两家来说,面对众多n轮投资方其实非常难......。

那些污蔑咒骂误解和轻视还有,但是在均价40万月销3万台,月营收一百多亿的成绩面前,都成为笑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