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10 - 苏联为何能赢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资料图】

1941年6月德军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到了当年年底苏联已经损失了一半兵力,即270万人。与此同时还损失了70%的自行火炮、迫击炮以及83%的战斗机。可以试想,法国只是丢了马奇诺防线就投降了,这个时候的苏联有多难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然而,苏军后来竟然能反推,一直推到柏林,也算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了。那么,苏联是如何实现逆风翻盘的呢?

很多人会认为关键因素是美国《租借法案》的实施。没错,如果没有美国天量的物资输送给苏联,苏军想要击败德军确实会艰难很多。

《租借法案》的签署

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美国不只援助过苏联,还援助过很多国家。比如在朝鲜战争中重建了韩军并给了大量武器装备,结果韩军还是一触即溃。越战中美国也援助了南越大量武器,甚至还给了军舰。南越武装在美军撤走一年后就投降了。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军拥有大量美械装备,其五大主力更是全美械。但这没能阻止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由此可见,光是简单的援助,并不能解决问题。苏军之所以能逆风翻盘,离不开苏联政府的战争管控能力和各种有效措施。

苏军利用冬季赢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德国失去了速胜的机会,战争开始转为消耗战。苏德双方都为即将到来的消耗战扩大自己的生产力。

莫斯科战役

希特勒面临的挑战比苏联更为复杂。希特勒之所以能成为德国元首来源于极端主义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日耳曼人生存空间。希特勒告诉德国人不断抢夺生存空间可以为德国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希特勒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于是德国打遍整个欧洲直到与苏联爆发战争。

正是因为这个症结,德国在与苏联进入消耗战的时候,德国在维持军工生产的同时还要注意民众情绪,毕竟德国一旦转为战时状态也就意味着希特勒的谎言被打破。所以,德国到1944年为止,军工企业职工人数才增长28%。

德国主要依靠战俘和外国劳工来弥补生产工人的缺口,戈培尔宣布德国进入总体战后这一情况也没有好转。希特勒不太敢让德国人过多进入军工企业工作,一战晚期德国最终崩溃的教训历历在目。

德国军工厂

与德国不一样,苏联人民面临的是亡国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苏联在战争动员上比德国做得好多了。由于战争前期巨大的兵力和土地损失,苏联面临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动员大量女性到工厂中作业。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实行了63小时到77小时工作周,这为苏联生产能力提高了1/3。到了1942年一个劳动力每年工作时长达352天。到了1944年的时候已经有57%的工人都是女工。

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让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1941年下半年由于大量苏军被歼灭以及东欧人口密集区的丢失,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下降到上半年的一半左右。但从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联军工生产开始逆势上涨。

T-34坦克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28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11.28万架战斗机、48万门火炮。苏联军工不只是数量惊人,质量也不亚于世界主流装备。T34坦克、伊尔2战斗机和喀秋莎火箭炮等都是历史有名的武器。

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带来了火力优势。到了1944年的时候,苏军的火力密度已经是德军的2-3倍。这也是为什么当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时候,面对百万关东军如砍瓜切菜一样。苏军的火力密度对德军已经优势巨大,面对日军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除了庞大的动员能力,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也大规模改组了自己的军事体制。在开战之初,苏军军种配置极其不合理,还设有早该被淘汰的骑兵部队。苏军部队体制臃肿,行动迟缓,指挥混乱。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之初能被迅速击败的原因。

拉-5战斗机

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军开始学习德军,大量精简部队机构,设立反坦克旅、坦克旅以及工兵部队等特种部队。然后将原来的大集团军群裁剪成几个小集团军,虽然人数已经大量减少,但加入了坦克、骑兵组成的快速突击集群。

到了1942年夏天,苏军已经组建了23个坦克军。正是因为苏军拥有了与德军一样的机动能力,才能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中取胜。此时的苏军与基辅战役期间的苏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精简机构外,苏军还进行现代化战争悬链。在开战之前,苏军还停留在一战的理念,这也是前期苏军一溃千里的重要原因。斯大林从上到下进行军事改革,最高层设立大本营统一指挥各军事部门,提高行政效率。然后在全国设立多达百所军事院校供各级军官进行学习,培养了36万名军官到各级部队指挥。

T-34

到了1943年,苏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已经在德军之上。德军赖以生存的精兵开始崩塌,纳粹德国的日子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这临门一脚就是库尔斯克会战。这场会战中希特勒以及曼斯坦因,还是迷信用精锐的装甲部队突破,从而消灭驻扎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

但从战争开始之初,德军的计划就失败了。苏军不再是基辅战役期间那么迟缓和脆弱,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仅仅在北线推进5公里就进入防御状态。曼斯坦因带领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想要突破普罗霍罗夫卡,但遭到了瓦图京的坚决抵抗。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

与此同时,苏军利用早就修筑的防御工事对德军进行炮击。源源不断的T34挡住了德军装甲集群的进攻,双方开始在库尔斯克一线僵持。这场战争虽然苏军也损失了80万人,但消灭了50万德军和1500多辆坦克。

此次战役结束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只能转入防御。而苏联不断培养的优秀军官、无穷无尽的装备以及远东调来的大量兵员,让苏德战场的天平逐渐向苏联倾斜。

可以说苏军从濒临覆灭到翻盘,西方的援助有一定作用,但政府强大的动员和执行能力才是苏联获得胜利的关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