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资料图片)
前几天有读者给我发了一条留言,我忍不住要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她是这么说的:
“输得最惨的应该是我这种佛的话心慌慌,鸡的话没精力,鸡起来鸡不过别的妈妈,佛也没佛过,既想孩子不落后,又想孩子快乐童年,既想佛系中年,又想妈生巅峰,典型既要又要还要,最后什么都没有的妈吧......”
其实我想说,这样的45度老母亲才是当代家长界的主流。
她们一会儿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能瞬间立一百多个flag力争上游;一会儿又累觉不爱,感觉自己和娃只要能笑着活下去就已经算不赖。
她们就像在做仰卧起坐,时而躺下笑看人生,时而坐起挑战自我。
她们在躺下和坐起之间游走,最后发现既没躺舒服,也没坐利索。在鸡娃领域和放养领域都没有表现得很突出,腰椎间盘倒是挺突出。
世间万物总是一环扣一环,就在同一天,我又收到了另外一个读者发来的一段散文诗。
她说:“除了学霸和学渣,一定还有个中间层,俗称学酥。捏一捏就捏成形,松一松就垮掉。加点液体勉强成形,这个液体主要是妈妈的口水、汗水,还有血泪”......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有句话说得很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老天爷创造万物果然都是配好了的,一物降一物。
既然创造出了“既要又要还要”的老母亲,就一定会创造配合度极高的小学酥。
学酥的横空出世,只为与仰卧起坐老母亲们演好这场对手戏。
当妈妈突然奋发图强想鸡娃的时候,小学酥倒也可以灌溉自己立刻成型;当妈妈又忽然决定放下屠刀慈悲为怀的时候,小学酥又能恰到好处地氛围拉满立马垮掉。一点都不浪费能量。
一唱一和,妈唱娃随,这巧妙的缘分,简直是在早已刻在基因里等待了千年的伏笔......
百因必有果,一个典型学酥的妈妈,估计多半也是一会儿鸡血一会儿佛,自己也挺酥,酥而不自知。
于是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正如学霸和学渣之间还有一种学酥,鸡血妈和佛系妈之间的老母亲也有了学名:妈酥。
如果孩子他爹也是同一类品种,那他就是:爹酥。
学酥,妈酥,爹酥,相亲相爱一家酥,大家谁也别怨谁了。训娃前不如先审视自己,找找基因里的记忆曲线,谁还不是个小酥酥呢?想着想着就会发现,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凡有一个不酥的,你们家也不会酥成这样......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
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那归根到底都属于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家庭其实都差不多的,都有一个半斤八两的学酥,顶多酥的程度不一样——有的面一点,像高筋粉的面包回弹后劲足;有的脆一点,像低筋粉的曲奇到处掉渣渣。但归根到底都是需要家长花点大功夫加工才能成型的,否则连成品都没有,只能算食材。
而大多数的酥式家长呢,其实酥的水平也差不太多,只不过分裂程度不一样——有的深一点,仰卧起坐的频率较高,肌肉记忆还是有些沉淀的;有的浅一点,通常偏懒,而且乳酸不耐受。
好在,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酥式屋檐下,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每天沐浴在这酥式的生活节奏之中,多少有点共性,基本了解彼此到底有几把刷子。
怕就怕那些完全不匹配的亲子组合。
这里有这么几种比较常见的排列组合:
要注意的是:这个表里只列出了普遍和大概率情况,比如鸡血妈和鸡血爸是否可能培养出一个学渣孩子呢?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普遍,所以这个表里就不体现了。
主要是看,这么多的排列组合里,能出现学霸的就不多,而真正的学渣也不多,大多数孩子还是学酥。
用一个频数分布图就能看出来:
由此可见,很多家长平时看似又卷又鸡,其实只不过是在自我感动和自我安抚。
当他们卷的时候看到孩子可以配合就感到无比满足,殊不知那个孩子可能只是个学酥体质。
孩子越大就越会明白:真正的学霸几乎大都是靠自身,或者越来越靠自身。也就是说到了一定阶段,无论家长是鸡血还是佛系,学霸都可以成为学霸,家长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而对学酥来说,无论家长如何亢奋,学酥还是学酥。他们的起落无常和父母的张弛无度紧密相关,这就是为啥好多家长喊苦喊累的终极原因。
现在有很多酥式妈妈,在这种状态里待久了,连自己都迷糊了,已经习惯于“嘴上说不要”。
相信我,她们今天说着“就西湖边给人画画肖像也不错”,明天一觉醒来还是依旧觉得能考上清北再给人画肖像是更不错的境界,辅导资料不会比画画的颜料买得更少,真的会应了开头那句话:既要又要还要......
大多数家长,要么一头扎进鸡血圈里难以自拔,要么在仰卧起坐中挣扎前行,很少有彻底躺平的。
这一点其实真的要学学爸爸们的豁达。大多数爸爸就是父爱如山岿然不动,不管妈妈是仰还是卧,他们都以不变应万变地在马桶上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