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使用筷子真的更先进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资料图)
HG版CHERRY西晋有《饼赋》,里面提到了面粉,所以至少西晋已经有面粉了,不过那时候的“饼”更多的是指如面条等煮制面食,可能还有蒸。烤制类面食要晚的多。
饼赋
魏晋 · 束皙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
而朝事之笾,煮麦为麷。
《内则》诸馔不说饼。
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
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
釰带案盛,餢飳髓烛。
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
三春之初,阴阳交际。
寒气既消,温不至热。
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吴回司方,纯阳布畼。
服絺饮水,随阴而凉。
此时为饼,莫若薄壮。
商风既厉,大火西移。
鸟兽氄毛,树木疏枝。
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
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
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
四时从用,无所不宜。
唯牢丸乎? 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胶黏筋䵑,䐧溔柔泽。
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
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和樛乱。
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
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
纷纷馺馺,星分雹落。
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媮咧敕,薄而不绽,巂巂和和,䑋色外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
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
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
擎器者呧唇,立侍者乾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
伸要虎丈,叩膝偏据。
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
手未及换,增礼复至。
唇齿既调,口习咽利。
三笼之后,转更有次。
虽然写的文绉绉而且有生僻字,但“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已经证明这是磨制后过筛的面粉了
饼赋中的饼未必是小麦粉,有可能是小米面或糜子面。
”天子食麦,煮麦为麷“指的是煮麦粒成的麦饭。当时麦粒煮成的饭不如小米煮的饭受欢迎,这里的天子食麦指的是天子体恤民间,而吃粗粝的麦粒饭。
小麦的产量比小米高,而小米比小麦更抗旱。而小麦磨成面粉后的面饼,口感要比小米饭更好。而唐朝以前,中国北方,至少关中和西北地区,气候温度和湿度条件比今天要好。否则,就不会有当时的汉唐盛世,也不会有强悍的西凉人马。
所以,如果小麦面粉那时就普及的话,人们种产量高,口感又好的麦就会比小米多。今天就是如此。
但唐朝文献提到粮食,都是”粟麦“,说明小米仍然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