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中的所谓三大谜案成功吸引了网友们的注意,感谢观网把那一段摘出来,放到社区论坛。很多朋友都发表了见解,非常有启发,很多我也赞同:

不过正如莲叶何田田所言,那三个问题的底子,乃是西方以及中东先确立了帝国主义的神圣性,把帝国主义设定成铁律。那三个问题其实要的不是阿瑞基式的答案,不是国内网友们的答案,而是中央王国论的答案,是为很多具体的目标服务,这些我也试图分析过。


(资料图)

尤其是第二个问题,那真是“下一盘大棋”,结果我国上下恰恰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意识到,围绕之的一套言说,在怎样给我们制造麻烦。

今天,我也来谈谈对于三大谜案,我的答案。

首先要说明两点,第一,这个想法,我其实已经形成十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时间写。也因为,自己其实在历史领域没有啥真正的了解,都是一般了解,所以谈这个话题就是“民科”。我是不会跑媒体上去写这一篇的(当然媒体也不会给我发),所以以前没机会写。这两年才明白,可以在网上写,写错了无非是让人笑话,自由发表见解不算错,但又一直没有精力。

第二,该想法形成时,我其实已经无形中深受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一阵爱说什么“天朝帝国”啊,等等。没想到,学阿语让我通过阅读中东媒体,反而思想受了洗礼,开始反省。

以下是我的想法:

在我看来,中国文明的特点,就是,只要物质条件,或者说,技术条件允许,就会向外延伸,在空间上扩大。

技术条件能允许它扩大到何等程度,它就一定会扩大到极限。然后反复震荡,一代一代人非常耐心地反复尝试,形成相对合适的形态、制度,然后稳定下来。

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当时的技术能力允许它统治的极限到哪里,它就一定达到那个极限。

由此还形成了一个特点:

强大的朝代,以及英明君主们,乃至该朝代的精英群体,策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按照当时技术条件允许其实行有效治理的最大范围,制定方针,并且加以实施。

当然,这是个概括性的说法,里面的情况很复杂,如果问我那南宋是怎么回事?我当然就答不上来了。不过,其实,我也是有答案的:

那是中国文明不断创造文明进步,然后在相应文明水平上,包括技术水平上,反复试错,反复斗争,形成的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这样的话有些冷血,因为里面有那么多的生命,那么多的苦难。

另外,这种说法似乎有机械论的嫌疑,那么我要加一句,上面情况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其他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是与上述因素参和着互相作用的。

但,如果按上述想法去打量历史,也许对历史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

西周能封燕国,而燕国一直存续到战国末;

秦始皇建象郡;

各地考古发掘出来的从秦(战国?)以来的历代行政竹木简;

以及历史上无数的大工程,秦驰道(?,我可能记错名字了),一次次屯田,各种大小水利工程,等等。

举一个例子:

清朝,凡是“八百里加紧”能够及时有效把紧急消息传到京城,而朝廷又能有效调兵遣将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处理的地方,都是不放手的重点。

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去看尼布楚条约等条约,感觉也不一样了——康熙帝知道那些地方很难进行有效治理,果断放弃,避免与沙俄缠斗。当时的人又无法预见后世需要的资源,以及地缘政治变迁。

反观其他朝代,又何尝不如此。

中国文明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重视历史,重视记录历史,重视前人经验,后人反复温习前人历史经验,再应对自己时代的问题。

从这一点说,曾经一度饱受批判(批得有理)的科举制度,是不是在这方面贡献重大,让一代代儒生,反复温习前代历史,前代文献,前代的政治理论,须知,那些政治理论都不是空论,都是在具体处理当时的文明情境、政经情境、社会情境。

因此,一代代儒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是在烂熟了前代历史与相应对策行动、相应对错理论的情况下,继续应对他们的现阶段。

这就造成中国人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那是历史记忆特别深刻。

基辛格博士确乎有非凡之处,他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且深感震撼。他说,中国似乎是一个有机体,存在着一个大脑,把一切都记住,然后下次打交道时,就会调集相关信息。

他还谈到,教员在打一九六二年中印边界之战时,先谈了成吉思汗和另一个例子。基辛格问世界,这世上可有第二个国家,在二十世纪打一场仗之前,先讨论一千多年前的例子?

由此形成又一个特点,也许是岁月沧桑的历练,中国人对于前代失败的经验尤其记忆深刻。

然后,在前代那些翻车的地方,后世人就会变得格外谨慎。试图不再尝试。

隋炀帝与唐太宗曾经试图征服高丽,没成。而历史学家对唐太宗毫不留言,并且批评他为了颜面,转手灭了于阗(?还是西域哪个?),说人家太冤枉,是皇帝发怨气找面子的牺牲品。

从那以后,历朝就都改变了策略,各有各的办法,包括“矮的矮,麻的麻”……

元朝试图征服日本,大败,从此也没人再试了——要说,在今天西方那些帝国神教信徒,活跃的低智精英那里,为什么从那以后“某帝国”就不去征服本子,反而是本子一再借助朝鲜试图征服某帝国,也是一大谜案。

我个人认为,也许是错的,怛罗斯之战,郑和下西洋,是一样的效果,当时的人和后代的人深思熟虑,反复讨论,都得出结论,那是不值得、甚至是不能重复的试验。

这里要再谈一句,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次失败就算了,相反,如果哪次有人失败了,大家会想,会讨论,会建立理论,会展开实践,然后反复试,或者直到试成功为止,或者认为彻底失败,算了,就此不提。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域。然而祖国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文明传统之下,历史视域之下,深厚经验之下,那所谓三大谜案就是非常可笑的:

日不落帝国如今又安在哉?据霍布斯鲍姆的观点,严格意义上的大英帝国——以维多利亚女皇加冕为印度女皇也就是做了蒙古皇帝为起点——只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

曾经攫取大片土地的沙俄帝国又安在哉?

西方人最推崇、将之神话化的亚历山大帝国和拿破仑帝国,都只有一朝。实际上拿破仑帝和小胡子的第三帝国一样,一朝都不够。

罗马帝国的历史那也是相当神奇,293年,戴克里先还建立了四帝共治制度,把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区,每区各由一位正皇帝和一位副皇帝统治,正的称奥古斯都,副的只能叫恺撒。后来么,我们都知道。

从中,看到的只有帝国神教的愚昧。

再以日本为例,在没有电报和电话的时代,一旦京都或者东京等地爆发政变或者叛乱,最快也得一两个月才能传回京师,那还得拜托海上没有气象灾害。也许几个月消息才能传回来。那么怎么可能实现有效统治呢?

试想,假如康熙帝与乾隆帝真的像欧洲人那样,去海上、去日本折腾,去和沙俄纠缠持续战争,而不是一再地下江南,那后来会是什么情况儿呢?

清朝至少有一点很优秀,那就是历朝皇帝——包括东太后和西太后——都非常重视学习前代文化,极力维持“正统”,并在前代经验中处理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且创新。

因此,对清朝的评价自然是复杂的,可以有各种主张,但是跟着西方跑的就很糟糕了,数典忘祖。

在那一思想阶段,我得出的结论是:

只要技术条件允许,没有任何情况能够抵挡中国文明延展和扩容的脚步,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

以上匆匆,言不尽意。我的感觉,我这些想法与很多留言网友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我更关注物质水平、技术条件的作用,当然很多网友是指出了这一点的。

互联网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声,我就借此宝地,在不熟悉的领域放些厥词。请轻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