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这大概是《明史》里最恶毒的一条记载了......


(资料图片)

承接前文>>>

“上次没把你打疼,那就再打一次,打服为止!”

01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十五,5万多日军围困攻击朝鲜南原城。

驻守的朝鲜兵也溜得一个不剩。

辽东副总兵杨元带着手里的3000人马坚持了三天后,终力不能支,只能放弃南原城,向汉城方向逃跑。

杨元这一跑,明军全线动摇。

首先就是距离南原最近的明军据点——全州。

朝鲜全州府尹朴庆新,在得到杨元战败的消息之后,立马开溜;

在此驻防的明军将领陈愚衷,心下也掂量了一番:

1、自己手上也只有3000兵马,杨元的例子就在眼前,死保全州也只有全军覆;

2、朝鲜人都跑了,我还守个什么劲儿?

于是,日军还没到达全州城下,陈愚衷也一溜烟跑回了汉城。

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军接连席卷全罗、忠清两道,情势万分危急。

这时候,朝鲜国王李昖又坐不住了,又打算向大明打报告内附。

备倭总兵麻贵哭笑不得:朝鲜可能无所谓,反正他们跑惯了,但大明实在丢不起这脸。

往大了说,万历的面子往哪搁?

往小了说,就此撤回辽东,麻贵有什么脸去面对李如松?

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稳定局势,遏制住日军的进攻势头。

02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九月三日,朝鲜经理杨镐连夜从平壤赶往汉城驰援。

此时日军已在公州分兵,一路进攻清州,距离汉城100公里;

另一路进攻天安,距离汉城更近,只有六七十多公里。

两路大军共有7、8万人。

可以想见,一旦日军合围汉城,明军将身处绝地。

摆在麻贵面前的路只有一条:以快打快,趁日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寻机歼灭之!

九月五日,麻贵派副总兵解生、参将颇贵、杨登山、牛伯英等四人率领2000名精锐骑兵,在天安通往汉城的必经之路——稷山埋伏起来,自己与杨镐紧随其后,做好接应。

九月七日,明军在伏击圈里呆了两天之后,几百日军步军横冲直撞就进了明军的埋伏地点。

解生一声令下,明军开始攻击。

日军遭到突袭,一下子就懵了。

先锋官黑田图书助想撤退,但一位手下劝住了他,提议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黑田图书助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日军吱哇乱叫着,朝明军发动了反冲锋。

明军吓了一跳,防线有所松动。

关键时刻,解生脑子转得快:老子带的是骑兵啊,什么时候怵过步兵?

明军立刻重整队形,朝日军撞去,三下五除二,日军被杀得人头滚滚。

黑田图书助的先锋部队几乎被全歼。

朝鲜领议政申钦《象村稿》载:

(杨镐、麻贵)抄发精勇马兵迎击之,密选各营精壮二千、骁将十五人,使解生、牛伯英、杨登山、颇贵领之,遣于天安,而诸将莫知也。

解生等四将遇贼于天安、稷山之间。贼皆着白衣,天兵以为我国人,初不为备,及贼放炮始觉之。四将一时跑马进击之,贼披靡而走,中箭、被棍死者甚多。

从后来的战况来看,明军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胜果,全是因为日军不撤退。

04

黑田图书助和明军开打之后,黑田长政闻讯,即率本部5000人马赶到了战场。

因为稷山地区已经被明军骑兵冲的尘烟四起,所以黑田长政不知道明军来了多少人。

认为明军出动了几万人在这里搞大会战。

人一旦形成错误的评估,就不敢放手一搏。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种情况下,黑田长政和明军玩起了对冲,最终黑田长政大败,部下阵亡600余人。

黑田长政本人向着清州方向逃去。

明军没有乘胜追击。

因为解生得到情报,日军右军大将毛利秀元得知黑田长政被围,即率25000人马朝稷山方向赶来了。

解生不傻,自杀式攻击他是不会干的,随即撤离了稷山。

毛利秀元扑了个空。

PS1:

战后,黑田长政得知稷山之战的真实情况,将其引为毕生的奇耻大辱。

PS2:

日军打扫战场,割得85只明军的鼻子。

在评比战功方面,明军割首级,日军割鼻子。

壬辰年间,日军都是把斩获的首级用盐水浸泡后运回名古屋,经丰臣秀吉检验过后,再发给诸将赏赐。

这么做毕竟太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后来改成由监军在战场上检验后,把数据记录成册送回日本。

但丰臣秀吉又担心监军们夸大战功,因此最后改成割掉首级上的鼻子。

05

奇怪的是,毛利秀元打扫完战场,并没有向汉城进发。

而是着急慌忙从忠清道南撤了。

不明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打了败仗。

日军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举动?

主要原因是因为:

1、吓到了。不仅稷山一战,也包括第一次援朝战争里明军的战力印象及其深刻,导致日军虽然已经拿下南原,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会真正占据朝鲜。

2、日军的补给地全在朝鲜东南部沿海,他们随军带着的粮食,不足以支撑他们再攻汉城。

3、老天爷帮忙。

本来,加藤清正等人在忠清道的镇川开了一场高级会议,商量下一步行动。

会上,太田一吉正式提议放弃攻打汉城。

太田一吉的理由是,日军不适应朝鲜接下来的极寒气候,如果强行进军,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综上,日军各自收缩防线,在釜山、蔚山等地筑城防守。

06

日本人准备休息了,明军来劲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蓟辽总督兼御倭经略邢玠渡过鸭绿江,于当月29日抵达汉城。

随邢玠一起开到朝鲜的,还有九边、山东及浙江各处兵马,共计4.2万人。

弄出这么大阵仗,当然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把日军赶下海去喂鱼。

经过讨论,邢玠、杨镐、麻贵一致决定,先不计较忠清、全罗两道的得失,直接攻打日本在朝鲜东部沿海的总据点——蔚山。

拿下蔚山,切断日军和本土的联系,日本人就成了无根之木,到时候随便明军怎么拿捏都行。

为了打好这一仗,明军下了血本。

全军分为左、中、右三协:

左协由李如梅率领,计有明军13000人(包含3000辽东铁骑精锐),朝鲜军4000人;

中协由副总兵高策率领,计有明军11690人,朝鲜军5200人;

右协由副总兵李芳春、解生率领,计有明军11630人,朝鲜军3300人。

麻贵和杨镐分驻左、右两协,前往蔚山督战。

除了倾巢出动之外,明军还带上了数量惊人的火器。

据《两朝平攘录》记载:

此战明军装备有——

“大将军炮一千二百四十四门、火箭十一万八千支、火药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斤、大小铅子一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七斤,皆辽阳分守张登云运。

至于三眼铳、铁须箕、闷棍、火炮、火筒、团牌、佛郎机等器,皆倭所深畏者,无一不备,其粮饷足供一月。”

07

十二月二十日,麻贵和杨镐抵达蔚山以北的庆州城,并在此向诸将下达作战任务。

按麻贵的设想,蔚山之战要想大获全胜,重点是要切断蔚山和外界的联系,尽力避免明军遭受两面夹击的境地。

因此,麻贵预先让中协的高策和吴惟忠绕道蔚山南部,堵截战后支援的釜山日军;

让游击董正谊率领一只疑兵,去牵制顺天的小西行长和晋州的岛津义弘等人。

再派游击卢继忠扎营于西江口,看住蔚山的出海口,盯住日本水军的动向,并防止蔚山守军从水路逃窜。

有此安排,可谓万无一失。

但等到麻贵一到蔚山城下,傻眼了。

原来,加藤清正进据蔚山以后,嫌弃朝鲜原先的筑城技术太辣鸡,就废弃了原城址,在附近山上另筑了新城。

日军城堡的样式,要繁复很多。

除了传统的内城和外城之外,城堡的核心被称之为“天守阁”。

日本现存的姫路城天守阁

建造天守阁,要先在下面建造数丈高的石壁,石壁建完再进行夯土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火攻

天守阁奇高无比!

1、在天守阁上看四周清清楚楚,明军肯定会暴露无遗。

2、因为太高,大炮会造成仰角过大,不够射程;

3、除了天守阁,城堡内部到处是岔路,像迷宫一样,一般人进去只会晕头转向。

所以,为了避免无谓伤亡,麻贵让李如梅带了300人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

李如梅当然不是去找死的,他的任务就是把日军钓出来再围歼。

08

日军果然中计。

这么点人就敢来围城?还不够一盘菜的!

浅野幸长、太田一吉等人,决定全歼这伙明军,就派出了一只一万多人的大部队。

等日军全部追出来之后,明军参将杨登山、大同游击摆赛(蒙古人)便率精锐骑兵一齐杀出,截了日军的退路;

李如梅再一回军。

只一次冲锋,日军便散得七零八落,连随身铁炮都来不及放。

太田一吉下马徒步逃跑(日军没几匹马,有马的基本都是大人物,容易被集火)。

明军一鼓作气,进占蔚山外城。

随后又打破东营、城隍堂、伴鸥亭、西部洞、太和江寨等据点,逐渐逼近内城——岛山城。

十二月二十四日,李如梅带队强攻岛山城。

但日军墙高池深,明军火炮没法发挥优势。

李如梅就动了一番脑筋——派人赶制了数十只大铁钩。

再把朝鲜军分成50—100人一队,让他们用铁钩勾住外墙往外拉。

部分薄弱的墙直接被拉倒,明军就跳上土墙,跟日军进行肉搏。

在明军悍不畏死的攻击下,岛山城即将被攻破城。

可惜,就在李如梅几乎得手的最后时刻,麻贵却命令他撤退!

李如梅心里,万匹草泥马跑过。

趁着李如梅撤退的机会,日军疯狂加固城防,等明军再次发动攻击时,岛山城又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09

麻贵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因为李如梅和杨镐的关系好,和麻贵的关系一般。

麻贵怕李如梅独建大功,杨镐抢了自己的风头,就想让自己的属下,浙江游击陈寅跟着一起蹭点功劳。

麻贵命李如梅停止攻击,还找了个名目:让陈寅给他提供补给。

就这样,明军丧失了攻入岛山城的最好机会。

杨镐见状,只能改变战术,对岛山城开始了长期围困。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因为经过连日战斗,日军已经严重缺水少粮。

日本随军僧人庆念在日记中写道:

“城中缺水,众人受难。日本如果是神之国,就下些雨滋润一下人们吧。如今缺水严重,我们连洗手的水都没有。”

加藤清正的精神力也到了极限,甚至打算自杀。

部下夺下他的刀,劝他说:城里还有一头牛,等吃完了这头牛再死也不迟。

《李朝实录》载:

清正独与其军,计粒而食,已经累日,事势甚迫,拔小刀拟颈。

军官倭前夺其刀,曰:

“此中有一牛可烹,吃尽后处之。”

10

十二月三十日,日军逼不得已,使出了最后一招:向杨镐诈降。

要说杨镐在蔚山之战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是同意了日军这次诈降。

明军放松了包围圈,开始等加藤清正无条件投降。

加藤清正伺机派出精干队伍,往顺天、釜山、泗州等地请求救兵。

不过,麻贵在战前的布置已经考虑了一切,各处水陆要津都有专人把守,明军作战也很英勇,陆上的几波日军援军全部被打退。

见陆军毫无进展,日军只有另辟蹊径,毛利秀元率12300人走水路解岛山之围。

而把守西江口的卢继忠只有2000名士兵,兵力相差过大,根本挡不住。

朝鲜水军又在此前的漆川梁海战中全军覆没,没法提供有力支持。

眼见战场形势开始逐渐不利于明军,杨镐只能一面让参将茅国器和吴惟忠带人尽量阻滞日军援军的行进速度;一面集结大军,对岛山城发起最后的攻击。

11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月三日,杨镐和麻贵亲临一线督战。

但明军久攻岛山城不下,士气开始低落。

反观日军,求援的人突破了明军包围圈,再加上他们依然饿着肚子,彻底激发了求生的欲望。

两相对比,明军竟然在最后关头坚持不住了。

杨镐绑了怯战的游击李化龙号令全军,但还是无济于事。

杨镐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和麻贵商量撤兵修整的问题。

一月四日,明军开始全线撤兵,退回汉城。

至此,蔚山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12

关于蔚山战役中,明日双方的伤亡数字,各种史料众说纷纭。

其中以《明史·杨镐传》记载最为夸张:

“诸营上军籍,士卒死亡殆两万。”

但根据朝鲜史料《李朝实录》记载,蔚山之战后,朝鲜特使李德馨清点过明军的人数,根据李德馨报告的情况,李昖还写过一封题为“朝鲜国王为辩核冤枉事”的奏疏进呈给万历,里面详细记载了,蔚山之战明军阵亡1000余人、受伤 3000 余人。

为什么两份记载相差这么大?

事出反常必有妖——

问题出在明朝兵部主事丁应泰身上。

丁应泰是首辅赵志皋的门生。

而杨镐之所以能当上援朝战役的二把手,主要是靠内阁次辅张位的保荐;

我们知道,一把手和二把手是天生的冤家。

在朝鲜问题上,赵志皋是主和的;而张位完全主战。

两位领导拿着刀斗,那两个小弟互相在背后捅刀子也就不稀奇了。

这次援朝,丁应泰的职务是军前赞画(类似于参谋长)。

正好,陈寅等在蔚山之战没捞着军功的丘八们,找他诉苦:

“岛山之役,遗弃资粮器械无算,天兵死者甚众,以军中带来杂役及买卖人等顶补其缺,干没饷银,不分给,各营军马绝粮累月云。”

丁应泰就动了参劾杨镐的心思。

13

说干就干,丁应泰在给万历打小报告的时候,还捎上了麻贵和李如梅。

说他们三个结党欺君!在朝中肯定有黑后台!

言外之意,现在的三个阁老,除了我亲爱的赵老师之外,张位、沈一贯都和杨镐勾勾搭搭!

张位——杨镐——李如梅——李如松——李成梁!

皇帝陛下你把这份名单连起来往下想,他们从上到下,文武勾结,到底想干什么?

《明神宗实录》载:

“东征赞画、主事丁应泰奏‘贪猾丧师、酿乱权奸、结党欺君’事。

盖论辽东巡抚杨镐、总兵麻贵、副将李如梅等蔚山之败,亡失无算,隐漏不以实闻。而次辅张位、三辅沈一贯与镐密书往来,交结欺弊也。

因论镐所当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如梅当斩者六,当罪者十;又追论镐之经理朝鲜,以赂次辅位而得之。”

万历一想,可不是咋地,震怒,当即就把杨镐免职。

可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关于蔚山大败,只有丁应泰一本奏疏,难道是下面人在联手欺瞒?

万历不敢怠慢,特命邢玠就地查勘实情,并从北京派去两名科道官张辅之、姚文蔚辅助邢玠共同调查。

14

经过半年调查,张辅之上交朝廷的报告里,这样记载蔚山之战中明军的伤亡情况的:

明军在整个战役阶段,战死798人;战后伤重死在营中的有823人;另外受轻伤的士兵共有2908人,已经得到安置。

张辅之《太仆奏议·东师奏报失实疏》载:

“阵亡千、把总官张应元等二十一员,军兵青打哈等七百七十七名。

阵伤回营身故官六员,病伤回营陆续身故军兵张四等八百一十七名。

轻伤官军麻代等二千九百八员名。总之不满五千,似与委弃万众者远矣。”

和张辅之的报告一起递上去的,是邢玠的奏疏。

邢玠毫不客气揭发丁应泰,说他随意捏造阵亡名册,为了给自己的奏疏提供“可靠证据”,丁把许多在营操练士兵的名字都写到了抚恤名录里。

既黑了朝廷的抚恤金中饱私囊,又打击了杨镐等人。

其根本意图,就是替赵志皋扫清障碍。

综上,蔚山之战,不仅不是败仗,反而重创了日军有生力量,是一次大捷。

“是役也,奋勇争先,战胜攻取者,诸将士之戮力;设伏用正用奇者,提督麻贵之苦心。

然独全藉抚臣杨镐,跃马身先士卒,擐甲亲临行阵。主筹运算,无一事不经其心思,无一命不赖其指授。

至于冒矢石而不顾,穷日夜而无休,励兵图贼,终始如一,盖尤为人所难也。是以堂堂正正,成此奇捷,厥功伟矣。”

事实也是,关于蔚山之战日军伤亡人数,日本人是老老实实记着的。

根据日本史料《大河内秀元朝鲜日记》:日军此战伤亡超过两万两千人。

(大河内秀元是太田一吉的部下,蔚山之战的亲历者)

15

丁应泰当下就坐不住了,继续上疏,乱咬。

把邢玠、张辅之、姚文蔚等三人打成了朋党。

还说李昖身为朝鲜国王,阴谋“勾结日本”。

(丰臣秀吉: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种好事?)

不过万历已然明白,丁应泰说的完全是子虚乌有。

他这么跳,无非是仗了赵志皋。

于是下诏将丁应泰革职并驱逐回家。

丁应泰回家也没消停。

写了一本《东事始末》并自费出版。

书里,对邢玠、杨镐、麻贵、李如梅等人大加挞伐,蔚山之战被他写的尤其不堪。

明军阵亡两万余的数据就是从《东事始末》来的。

16

是不是有读者老爷要问了:

既然朝廷知道杨镐蔚山战役打得还行,为什么包括《明史》在内的史料还要记载杨镐在蔚山大败于日军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发生在20年后。

因为杨镐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又指挥了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大战中,明廷文武官吏战死300余人,士兵伤亡达到45000余人!

举国痛恨!

于是,杨镐是军事菜鸡的论调,再一次充斥朝堂。

著名学者、东林党魁、两朝领袖钱谦益同志把《东事始末》的观点全盘抄进了自己的《牧斋初学集》,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帮杨镐把蔚山之战大败这口锅扣得结结实实。

既然杨镐在萨尔浒送4万多人头,那在蔚山送2万,也就属于正常操作了......

老王:每次写完,心情总会不好。随便扒拉几下,就是一地鸡毛,字里行间充斥的都是人性的幽暗和无耻。累!

参考史料:《明神宗实录》、《明史·杨镐传》、钱一本《万历邸抄》、邢玠《经略御倭奏议》、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张辅之《太仆奏议》、《李朝实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申钦《象村稿》、《大河内秀元朝鲜日记》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