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来自《产量大大提高,供给性大大改善,但农产品的“可食性”却反而大大降低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人呐,越过越矫情。

俺年轻时,全生产队105口人,70岁以上的只有1个人,那真是全队的老祖宗;60—70的3个人。驼背弓腰,步履瞒珊。那时候,古稀花甲,简直中国猿人。吃的那绝对是“纯天然”。农药不打庄稼打棉花(乐果,1059、1065),化肥基本没有,想搞点碳铵,氨水那要费好大劲,主要靠农家肥。种紫云英,黄花草,割下来堆到坑里,再萳河泥搅在一起发酵,这是主要基肥;还有撑船进城拣城市垃圾,掏煤渣炉灰——俺是插队知青,进城挑个畚箕,跟着贫下中农,挨个掏垃圾箱。城市大妈倒垃圾,看到我们,絮絮叨叨,一脸慈祥,她家里也有子女在乡下呀。一般三天能装满一船,回家。36里水路,有风张帆,无风拉纤。俺一拉纤,就想起列宾那幅画。

啰嗦半天,俺就是想说,那时“纯天然” 多,老寿星少;

现在翻过来——虽说是“纯天然”寥若晨星,转基因添加剂铺天盖地,可街头下棋的,广场跳舞的,超市抢鸡蛋的,街头掏碰瓷儿的,公交抢座的,乌泱乌泱。呵呵,敢笑白发不英雄!

进步总有代价,取舍自己掂量。

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什么叫燃眉之急?

要不,怎么叫性价比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