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李唐宁)3月18日,以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发指数——“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在北京正式发布。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创新性地构建了综合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医药研发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系统地评价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研发水平,该指数的发布将为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全球领先的健康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做出贡献。

同期发布的《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1年间,非器械类和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的平均值均呈缓慢上升态势。


(资料图)

覆盖研发整体流程 评价上市公司更客观

据悉,本指数由中国医药会计学会和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数字财税研究院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首创,由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会长、国药集团总会计师杨珊华博士首倡和领导,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财税研究院院长姚立杰教授主持研究团队完成。

杨珊华在会上表示,医药企业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当前对医药企业研发评价体系不足,不少报告只是分析一下“研发投入比率”、“研发投入强度”亦或研发投入金额和资金投向。而本次发布的“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既考虑了研发投入,更重视研发产出,既考虑研发成果数量,更重视研发成果质量。

“我们希望这个指数能对医药企业研发工作发挥‘风向标’作用。”杨珊华表示,通过对不同企业、不同上市地、不同运营地、不同细分行业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的排序和增减变化找出根本性原因,期待更好地帮助医药企业把握研发规律、制定研发战略,推动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杨苜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依托多维度医药产业研发能力评价体系,创新性地关注到“研发成果”这一重要指标,代表着对于“研发”概念理解的升级,将引导医药企业评价标准由传统的注重研发投入水平,转变为聚焦企业研发的整体流程。“这一指数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串数字,一组指标,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他表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为监管机构研判医药行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工具和参考,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业内可比的衡量标准,为医药产业对标全球发展脉络提供了依据,也架起资本市场与医药行业之间的桥梁、成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双向赋能的关键通道。

国药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中国创新药企需要从“泛泛创新1.0”向“精选优质创新2.0”迈进。在竞争加剧的当下,回归创新本源、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增强了指数的科学性、引领性、可验证性和有用性,更加客观地评估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医药企业的管理者,该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公司研发在行业的排序以及排序的变化,以及研发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更好地辅助研发战略制定与决策。”他说。

中国证监会前首席会计师陈毓圭表示,“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的标的企业都是上市医药企业,都是医药行业的排头企业,可以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角度看指数的意义。“这套指数是企业修炼内功的标尺和‘晴雨表’,是把握企业投资价值的有效分析工具。指数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研发信息的系统加工处理,为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引导。”陈毓圭说。

指数平均值呈缓慢上升态势

发布会上,姚立杰对《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白皮书》作了分析解读。她介绍,“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将整个医药行业分为器械类和非器械类,从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研发质量、研发支持(非器械类将研发成果分为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四个主要维度,选取约20项具体指标进行构建,每项指标的数据均源自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数据具有100%的可验证性。

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1年间,非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平均值和中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值从2013年的60.673上升至2021年的61.146。

具体到研发投入指数方面,非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指数呈右偏分布,说明头部非器械类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从极差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头部非器械类医药企业与尾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此外,细分行业来看,医疗保健服务行业研发投入指数最为领先,生物科技行业和制药行业次之,医疗保健设备与用品行业以及药品零售行业最低。

2013年至2021年间,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平均值和中位数总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值从2013年的61.169上升至2021年的62.252。

白皮书显示,2021年非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排名中,恒瑞医药、华海药业、人福医药、百济神州、海正药业、天士力、翰森制药、以岭药业、基石药业、海思科位居前十。2021年器械类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排名中,迈瑞医疗、安图生物、新产业生物、迪瑞医疗、微创医疗等居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