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日电(记者王涛 刘玉龙) 随着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时间表”的明确,分析认为,未来机构布局ESG投资将加快工业领域减排降碳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此前,在8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描绘了详细的“时间表”。

根据方案,到202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资料图片)

工业领域减排降碳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多次就减排降碳提出目标任务。作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工业领域减排降碳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而言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达到40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89%。据银河证券测算,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可以说,工业领域碳达峰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长期专注新能源领域责任投资的IDG资本的研究显示,“双碳”目标的提出,让“去碳化”已成为当前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能源供给端的高比例可再生化和能源消费端的高比例电驱化,已成行业必然趋势。也就是说能源转型需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技术更低成本的将风光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电力,同时把终端用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电驱,将会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对此,《实施方案》明确,“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如期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不仅需要大力节能减排,更需要非化石能源为工业发展供给新“动力”。因此,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等也成为未来鼓励的方向。

责任投资布局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

“碳中和推动的能源转型是一次大型的需求替代过程,目前新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产业发展早期面临的高成本,而产业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推动,都有助于加速这一降本过程并最终实现平价竞争力。”IDG资本合伙人林栋梁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围绕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工业领域碳减排细分领域,千亿级的市场正呼之欲出。这其中既需要政策指引方向,也需要一批在领域内具有长期深厚积累的机构进行责任投资助力。

据林栋梁介绍,早在2007年,IDG资本即在研究能源转型问题,并设立了新能源相关投资部门,开启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当时我们认为能源转型是件一定要发生的事,而之后‘双碳’目标的提出也印证了这个判断。”

“正是立足对社会能源体系变化趋势的长足判断,IDG资本在10多年前便围绕能源供给端的可再生化、能源消费端的电驱化这两大趋势展开了全面布局。”林栋梁说,IDG资本已累计在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新能源领域投资了近50亿元人民币,相关被投企业仅在2021年就节省二氧化碳排放647万吨。

年初,IDG资本宣布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零碳科技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并对投资组合明确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治理要求。IDG资本认为,在显著具有“周期性”特征的能源行业,这样长期的积累更为关键。

中信证券预计,到2060年我国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氢能源将实现全面商业化、交运部门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这期间蕴藏的崭新市场空间不容忽视,诸如IDG资本等长期通过责任投资布局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机构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分享中国成长红利。

将ESG理念融入投研体系持续推进信批

“目前ESG投资的增速非常快。”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说,金融机构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流程,一方面有助于金融机构识别、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提升自身经营效益。

IDG资本也在逐步构建内部新能源领域投资系统化体系。2022年,IDG资本不仅成立了ESG投资管理委员会,还在年初加入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旨在对标国际最佳实践,将ESG理念完全融入公司投研体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加入到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当中,这可以更好的发挥资金配置的价值,共同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林栋梁透露,IDG资本未来将关注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等行业,以及新型电池技术、氢能技术、智能技术等零碳技术。

殷红认为,ESG投资基于充分的ESG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也是ESG评级、ESG产品创新和投资的基础。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持续推进ESG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同时鼓励ESG主题产品的创新。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