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社会,养老规划师等新职业的人才缺口预计达60万
养老服务留不住年轻人?产业升级或带来美好前景
“现在是机构等人,而不是人找机构。”日前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咨询会上,有专家披露,在上海,逐年增长的公立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等亟需养老服务优秀人才的加入,且尤其渴望年轻从业者的加入。
目前,70%的养老行业从业者年龄超过50岁,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仅12%。有机构曾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若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老年人,但养老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难求。据悉,养老规划师等新职业的人才缺口预计达60万。
朝阳产业如何突围“人才焦虑”?专家认为,为老龄化社会培养和储备必须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成了当前重要的教育命题。
“每个阿姨都有证”,养老服务日益专业化
“这里的每个阿姨都有对应的从业或岗位资格证。我们由于‘无证上岗’,只能做最简单的志愿工作,比如,给老人分发午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届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大一学生杨昀斌为了完成自己的课程学习,一周去了三次养老院。其中一节养老专业导论课上,他和同学跟随护理部部长观摩了专业护理员的老年护理服务,还跟着院长参观、了解整个养老院的构成和结构,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现在的养老院里,从业者培训的第一课是IT课、信息课。”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谈义良解释,院长只有懂得使用智慧信息系统,才能安排每个护理员的工作并派单;护理员也必须会使用智能手机,记录每项服务项目,并向老人的监护人做好反馈。“对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来说,护理员和院长是最重要的两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养老院对从业者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养老服务也早已从简单的照护扩展至医养康护、不同阶段的养老规划等,整个行业日益专业化、细分化、复杂化。
“很多步入晚年的老人不懂为自己规划养老生活,而行业人员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谈义良认为,除了基本的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还涉及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而步入数字化时代,又多了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客观地说,养老行业的从业者和服务对象都还不太成熟,因此这个特殊的行业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
行业人才缺口大,90%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转行”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年轻人的行业。未来,随着人们对养老服务高品质的追求,从业者的专业能力素质和积淀都非常重要。”教育部工商管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科带头人汪泓表示。
目前,我国约90%老年人居家养老,三大类社会养老机构仅占3%,即纯公益机构、公益性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完全市场化的中高端民营养老机构。其中,仅社会养老机构就缺5万到10万名专业人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健勇教授认为,从全国层面来看,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的缺口在60万人左右。随着更多城市人口进入老龄化,今后这个缺口还可能扩大到七八十万人。
“目前获颁行业资格证的养老院院长有1700多名,但这远远跟不上未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表示,现在协会已有1000多家会员单位,并以每年100多家的速度增长。
然而,由于过去收入少、发展空间有限、社会认可度低,养老行业吸引不了也留不住年轻人,90%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转行”。
史健勇告诉记者,同样主打“服务”,相比从事酒店服务业的高级管家,养老服务行业仍然被认为是一个苦活、累活,社会认可度相去甚远。
眼下,养老服务行业也出现一个新动向,比如薪资水平的提高。有业内人士介绍,本科毕业生经过3-5年的培养和成长,担任院长的年薪目前至少在二三十万元。由于业内普遍以管理床位规模来制定年薪,因此能力突出的管理者“多劳多得”,薪资会更高。
除了提高薪水,传统的养老服务行业也将转型、升级。“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社区养老规划师、个人养老咨询顾问等和养老相关的个性化新需求会越来越多。未来,越是市场化经营程度高的养老机构,就越需要有经验、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史健勇说。
从“菜鸟”蜕变为高层次专业从业者,需要产学研深度牵手
“从事养老行业其实很有价值感,但对从业者也有要求:一定要有爱心,能沉下心来认真研究老人的需求。”上海万宏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宿静这两年陆续招了不少年轻人,据她观察,和上一代人相比,如今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照护老人的能力方面,还是在满足老人的情感关怀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老年服务的理念仍需慢慢打磨。
“现在,不少年轻人平时自己的三餐主要靠外卖解决,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就别谈照护老人了。”汪泓指出,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养老从业者,其间需要充分的实践,在此期间完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20年,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获批,首批招收33名学生。“从专业建设之初,我们就与养老产业多家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携手定向培养养老规划师。”史健勇告诉记者,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实现全周期的产学研实践教育。不仅课堂从教室扩展至企业,从大一到大四,该专业还设有每学期6-8周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选择养老院、社区等地完成这门必修课。未来,该专业还将积极探索“医养康护”+“养老管理”多形式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行业标准。
“现在,整个养老产业链非常长,涉及跨学科知识、跨部门合作,实际上对毕业生的要求很高。”徐启华建议,毕业生要从行业“菜鸟”蜕变为高层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应当到一流企业中定期实践,紧贴行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
不仅沪上高校积极“备战”迎接老龄化,长三角周边城市作为越来越多上海老人“异地养老”的选择,同样需要人才储备。长三角区域养老促进中心理事长冯建光表示,2019年底上海市民政局开通 “上海高校养老人才服务平台”后,已有40多家长三角高校加入,涵盖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等方面频频互动交流。■本报记者 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