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国家有关部委文件精神,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引领规范作用,规范环保市场秩序、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推动企业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近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暨生态环境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动员于2022年8月5日在京举办,面向全国发布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面向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了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的动员部署,推动企标“领跑者”制度在领域内的深入实施。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孙晓华,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中国工程院侯立安院士、吴明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防化院研究员栾志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永亮,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宁等领导、院士、专家和编制组成员代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北京电视台、科技日报、光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中国工业报、证券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经营报、中国网、中国能源报等媒体代表,近百人全程参加会议(包括线上腾讯会议)并见证标准发布,会议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主持。据了解,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会议发布的标准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行业引发强烈反响,截止日前获逾百万人次关注。
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孙晓华作了致辞和总结讲话。孙晓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环境治理下,我国的生态产品建设呈现出长远性、系统性、科学性发展态势。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对人们来说最直观的是天空,最敏感的是空气。在生态产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标准化的问题,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在国务院下发的文件当中,非常明确,在标准制定主体上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联合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我们发布的两项团体标准,一项关于治理效果综合评价,一项关于治理设施运营维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孙晓华指出,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高标准引领高质量。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既要看过程、注重实效、更要观长效。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了团体标准,还需要进行很好的实施。同时要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规范环保市场秩序,修订行业标准,影响行业发展,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孙晓华呼吁,特别是对于世界大变局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这些重大的使命,我们应继续努力凝聚蓬勃力量,齐心协力补短板,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团体标准新格局,共同推动我国新型标准化体系建设,奋力谱写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会上,谢玉红宣读了标准公告。期间指出,《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历时近2年精心“打磨”,面向全国首次发布并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自2022年8月5日正式生效,欢迎社会各界积极采信标准。
会上,标准执笔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新民针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T/ACEF 035—2022)的起草背景、编制工作情况、亮点做了简要说明,同时对标准进行了简要解读。
会上,标准执笔人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潘赟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T/ACEF 036—2022)的起草背景、编制工作情况、亮点做了简要说明,同时对标准进行了简要解读。
期间,领导、院士、专家与媒体记者就团体标准在加强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动企业提高治理水平,规范环保市场秩序、树立行业标杆和“领跑者”企业,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内容展开了标准点评和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会上,杨朝飞点评时表示,“一个阶段的环保人就解决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不太赞成在污染治理方面进行‘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最早环保人主要面对的是降尘问题,后来是PM10和二氧化硫问题,2012年又把PM2.5加上了。但随着臭氧不降反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成为当前阶段治理重点。”近年来,环保产业异军突起,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业企业鱼龙混杂、技术水平差异比较大;运营管理、施工建设存在问题较多,影响治理效果;多地重设施建设,轻运营维护和监督。而两个团体标准针对的正是污染治理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够加快在挥发性有机物源头减排方面的标准制定。
会上,侯立安点评时表示,“标准是话语权,是核心的竞争力,实际上又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硬实力的综合体验。也是我们在这个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感觉这两个标准编制的非常好,一个围绕着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PM2.5的问题刚刚有所缓解,臭氧的问题又凸出来,恰恰跟VOCs有很大的关系。”
会上,吴明红点评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确实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说指南。此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也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因此对于从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工作的行业人员来看,今天制定的这两个标准特别的必要。”
会上,柴发合点评时表示,“两项标准的发布、应用,以及不断的提升,将会为“十四五”乃至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都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对于形成有效的VOCs减排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能够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随后,林翎、栾志强、马永亮、张国宁等权威专家逐一进行了点评,一致认为两项标准发布实施后,有效填补了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设施效果评价、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领域的标准空白,将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全国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同时为优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模式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助力提高我国对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管理水平。
会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针对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进行了宣贯介绍。她指出,企标“领跑者”制度是2018年由国务院委托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来推行的,旨在通过高水平标准引领,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在2019年时我们提请在各个领域做一个“领跑者”的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领跑者”重点领域从100个领域到2021年的202个领域,到今年是240个领域,范围已经基本上全覆盖,包括环保领域。我们开展“领跑者”评价工作需要经过“领跑者”评价标准制定、评估方案编写、专家评估比选、“领跑者”榜单发布、事后监督抽查等五个主要步骤,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做“领跑者”。做“领跑者”的一个标准,就是要把标杆先做出来,今天看到中华环保联合会在VOCs监测与治理领域已经提请了11个产品的“领跑者”评价标准。截止到2021年,我们已经发布了500多个“领跑者”标准,381类产品,评出867家企业的1231个标准进入领跑者榜单。最后总结表示,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有利于打造企业的品牌,希望通过领跑者制度的实施,从标准的领跑到产品的领跑,到企业的领跑,最后实现品牌的领跑。
随后,谢玉红主持时表示,中华环保联合会也将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积极谋划“领跑者”团体标准研制和“领跑者”评估等系列工作的开展。欢迎生态环境领域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上下游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该项工作,共同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良好市场氛围。
会上,举行了媒体提问环节。各家媒体记者提问踊跃。有关负责人就媒体关心的当前经济、环境和发展等形势下两项标准如何能促经济、如何能促发展、如何能促就业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与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宁,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兼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克食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在重点行业VOCs生态环境标准培训的合作基础上,双方将在水气固等污染防治领域的标准制订、课题研究、人才培养、行业指导、企业服务和产业赋能等方面加强合作,发挥双方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更多社会服务落地,帮助地方和企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会议还举行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编制组授牌仪式。孙晓华、杨朝飞、柴发合三位领导向两项团体标准的部分编写单位和编写人员进行授牌颁证。
参加现场会议的还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副所长高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解强、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王亘、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桂芹和编制组成员代表、以及特邀企业代表。同时,业界近万人次通过《尚云环境》《环保在线》《VOCs前沿》等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了收看。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和今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各位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和媒体代表等同仁们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借此也要感谢北京尚云环境有限公司团队为会议提供的现场直播支持。
据统计了解,截止日前,中华环保联合会已立项163项团体标准,已发布34项,已备案11项VOCs监测与治理领域的“领跑者”评价团体标准。标准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双碳、水、气、土壤、固危废等方面,标准体系结构日趋完善。联合会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团体标准制修订和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助力行业和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