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6月17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主题为“2023年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的第45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报告厅召开。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SAGE)联席会长、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雷鼎鸣;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贝壳高级副总裁,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论坛由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主持。
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指出,必须加大政策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才能改善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金融主体的活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他还特别指出,需推出举措坚决阻断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预期负循环:把能够落实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把方向正确但落不了地的政策要尽快实化和细化,把不合时宜的政策尽快调整,把需要加大力度的政策毫不犹豫地实施,不挤牙膏。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稳预期和扩内需的作用,更加体现货币政策的力度,直面市场需求,发挥刺激作用。
他认为,当下需要切实保障舆论引导上的宏观一致性,梳理地方部门与中央要求不一致的说法、做法和举措。加强正面引导,给社会以明确的预期,真正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舆论氛围。
李稻葵同ACCEPT研究院的李冰、郭美新、陆琳三位研究员共同发布 2023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报告认为未来仍具有较高增长潜力。其中,中国宏观储蓄率保守估计占 GDP 35%,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具有进一步扩大投资、释放经济增长活力的潜力;研发支出实际购买力已超过美国,且还在上升;理工科毕业生在近1100万高校毕业生中占比41%,总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构成了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储备;健康、受教育的人力资源总量持续上升,若以2020年为基年将未来人力资源总量折算成人口当量,2050年将达到16.4亿人,增加约15.4%。中国如果能够通过发挥上述优势充分激发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则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的经济潜在增速将能分别达到5.9%、5.8%、5.2%。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认为,充分降息可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全国债务人、政府和企业的总债务是330万亿,如果充分降息,仅债务利息就会降低超过7万亿。与此同时,利率的下降会带来资产估值的上升,支撑不少于15万亿股票估值上升。通过此举释放出的20多万亿贷款如果放给企业、居民和政府,会形成巨大购买力。至于降息后是否会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张斌指出,决定中国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因素。如能通过充分的降息摆脱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使国内经济基本面好转,这对人民币汇率本身就是最大保障。
对于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未来真正有意义的资产配置主要还是在固定收益资产和股票之间,而房价基本不可能再大幅上行,甚至可能无法跑赢通胀。但如果投资于股票或股票基金,需首先做好心理建设。根据相关历史数据,长期持有才能有赚钱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