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重磅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回溯过往,类似提法确实罕见,投资者或正在快速、重新审视“做多中国”的重大机遇。紧接着,证监会、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也纷纷推出具体措施落实政策。

一系列活跃资本市场的举措,不但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也全面助力多个板块和指数的估值展开修复行情,“牛市回归”的说法已逐渐得到市场资金的认可,预期不减。

站在新牛市的起跑线,长期慢牛的新起点,大金融板块正快速回到投资者的视野。


(相关资料图)

试问在金融板块里面,到底会蕴藏着怎么样的机会?

不妨回归到基本面变动,以及回到金融本质、本源的话题里面去找寻答案。

在8月11日晚间,港股新晋的供应链金融实力企业首惠产业金融发布盈喜公告,预期2023年度中期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不少于115%。

同日晚上两家A股上市公司的公告坐实了中植系信托爆雷,网络传言也牵扯出一大堆陷入危险境地的信托企业。

两相对比,新旧金融之间如何选择的答案或已经显而易见。

试问,当前政策刺激资本市场及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背后用意是什么?

短期的角度,其主要目标还是为了最终能够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中国有2亿股民和7亿基民,只要响应号召,增强投资信心,积极入市,最后再通过股市和基市赚到钱, 9亿投资者所获得的投资增值其实对应的,是一个增量的收入,对消费的促进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再从直接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金融应如何直接地作用于实体经济。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且要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行业得发挥出其压舱石式的稳定性,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带来贡献和希望。

说的更直白一点,未来的金融行业势必要回归服务经济发展的本源,也更要解决近年来一直制约经济、束缚经济发展的金融难题——脱实向虚,转变为走“脱虚向实”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直面“脱实向虚”难题,金融系统则亟待“毛细血管”构建。

传统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充当“大动脉”、“大血管”的角色。资金血液,只能顺着大动脉大血管流入到极少的大集团、大企业身体里,所谓过剩的资金,就是到不了大部分企业手里的资金,最终只能回流至金融系统内或虚拟的资本市场内“空转”,此时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尴尬的局面——虽然资金是过剩的,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得不到资金,所以,“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脱实向虚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在于在过去我们金融系统只有“大动脉”、“大血管”,而没有“毛细血管”,资金没有及时地低成本地流到需要使用资金的企业手里。近年来快速成长的供应链金融,或可帮助解决这些迫切的痛点。

国家也在政策方面给予鼓励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一年间,国家层面共出台了31项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支持政策,在明确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同时,也持续加强规范化的金融监管。自此,供应链金融行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期。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为金融产业照亮未来,当中,创新科技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供应链金融与创新科技的相遇、融合,在未来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的结合或将带来新的金融革命。

在今年政府报告中首次单独提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对于产业的重构而言,这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所带来的潜在机遇是超乎想象的巨大。

从全国来看,据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行业蓝皮书的数据预测,我国2023年供应链相关资产规模预计达到90万亿元规模,对应的同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已达到34万亿元,以渗透率来衡量,这一数据接近38%,未来仍有可提升空间。

简言之,供应链金融与创新科技,代表的是中国金融产业的未来

理论上,这片广阔天地足够孕育出数家上千亿乃至万亿市值的上市企业。从投资角度来讲,是不应被错过的。

落实到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专业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寥寥可数。

港股里面,每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都有其自身特色,市值规模靠前的有联易融科技、盛业这两家上市公司。

而今年快速探索转型至该赛道的首惠产业金融,它的发展势头也相当凌厉,令人刮目相看。该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的深厚国企股东背景和产业背景,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超高起点与站位。

近年来,首钢控股(香港)持续推动旗下上市平台全力转型,首程控股一个极其成功典型案例,首惠产业金融或正紧随其后。更为重要的是,首惠产业金融是首钢集团倾力打造的唯一数字化供应链融资平台。

2022年是公司更名为首惠产业金融的第一年,这一年公司向供应链金融服务迈出实质性步伐,聚焦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业务(2B)和消费融资租赁业务(2C),而在2B方面聚焦的产业则确立了控股集团首钢集团所在的钢铁产业,选取了在产业链里与首钢核心企业存在持续购销交易的上下游企业,完成了业务模式闭环的构建。

在2022年11月30日首次上线“首钢京票”,进一步确立为平台商业化裂变和变现的里程碑式事件。

首钢集团所属核心企业在平台上开立“首钢京票”,将首钢信用传递到上下游中小企业,极大提升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效率,打造了产业金融的“毛细血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运用金融科技提升向钢铁产业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发挥“金融-产业-金融……”飞轮效应,从而最终达到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规模持续发展壮大目标,惠及更多的传统产业,覆盖更多的对实体经济产生贡献的中小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7月上旬首惠产业金融发布自愿公告宣布:自2022年11月30日上线,截至2023年6月30日,通过集团旗下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开立首钢京票的总值累计超过50亿规模,这项重要成果标志着该公司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实力,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集团信用均得到市场的初步验证和认可,充分展示了首钢京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佐证了首惠产业金融在供应链科技领域的成功落地。

第二件值得关注的重磅事件为近日首惠产业金融公告的盈喜公告,公告显示,截止6月30日,公司录得归母净利润将不少于2000万港元,同比增长将不低于115%。仅在上半年,其盈利规模已超过去年(即转型第一年)一年所达成的成绩,反映转型方向正确性和有效性,潜力加速释放。

前后两件事结合起来分析,确实能够看到公司在供应链金融科技赛道已顺利快步跨过了从0到1的验证阶段,正式进入到从1到10甚至100的快速成长阶段。

一家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投资价值高低,大体上以“平台+产业+科技”三者要素所构成的综合竞争优势所决定,而要评判一家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自然也应遵循以上角度来进行考察。

平台方面,首惠产业金融重新确立了公司定位,其围绕首钢集团供应链、产业链及生态链圈,形成多维度的可预测、可识别、可分析、可跟踪和可管理的可靠风险资产,对接更多的资金方和资本方,通过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升级,未来将首惠产业金融打造成为具有产融结合特色的、受人尊敬的供应链平台服务商。

由此可见,公司平台是以首钢集团供应链、产业链及生态链圈为中心构建的,“首钢京票”名字也预示着,公司平台未来触及的圈层或可进一步扩大至北京市属的其他国资国企。公司在2022年报中明确表示,围绕市场化产业生态圈的“京票E信”系统正在筹建当中。

据公开资料,北京国资国企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市管企业(含市管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5.1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万亿元。若假设30%的营收比例转化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空间,则对应着超过6000亿规模的市场潜力。首惠产业金融所承接“首钢京票”的业务量才超过50亿规模,仅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量级,若能顺利铺开,每年上千亿的规模是可以预期的,只要在里面赚取1%的平台服务费,对应的都是超过10亿级别的纯利规模,想象空间不可谓不大。

从产业来看,首惠产业金融分别布局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业务(2B)和消费租赁业务(2C),前者聚焦的产业则确立了母控股集团首钢集团所在的钢铁产业,选取了在产业链里与首钢核心企业存在持续购销交易的上下游企业。

从集团官网资料来看,除传统的钢铁产业以外,首钢集团还有首钢园、城市综合服务、国际业务等与实体经营相关的产业布局,这些或可成为首惠产业金融未来快速拓展、进行覆盖的备选方向,而谋求更多的产业布局,正是首惠未来必然要走的道路,若暂仅从集团内部考量,其可拓展的空间,眼下还有很多。

而消费租赁业务则聚焦在消费产业,在数以万亿计的消费租赁市场做文章,目前以3C电子产品作为切入点,未来有可能继续扩展至其他民生相关产品,比如汽车、两轮电动车、服装、家具家电、洗衣机、机器人等生产设备和生活工具。近日亦传出央行将大力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等发债,着力促进消费,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由此可见,首惠产业金融的消费租赁业务是符合当前金融刺激消费的主旋律的,未来大有可为。

最后来看,首惠产业金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出色表现。

首惠产业金融在2022年年报明确表示,近五年来一直加大对科技平台资金投入。

目前供应链金融系统1.0版本已如期上线,系统运行稳定。随着京票业务调整和模式创新,其科技团队将围绕业务运行、产品升级、资金引入等需求,完成技术优化和功能升级,实现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方平台的引入和集成,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2.0版本建设,进一步支撑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规模拓展。

此外,公司也在构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数据加密防护措施,同时引入新一代技术发展金融科技,探索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在提升供金平台在线业务科技能力的同时,提升首惠产融的科技影响力。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首钢集团在北京市众多的国资国企中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遥遥领先,打造信息科技创新标本,争当排头兵,发挥示范效应。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首惠产业金融继承首钢集团在信息化、数字化创新技术内核,基于钢铁整个产业链上真实商务合同及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引入优质资金资源,对产业链上多个主体进行融资或提供服务。

首惠产业金融通过推动系统直连的方式,实现对产业场景的互联互通,最后发展成为内部数据流通和传递的基础设施,而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所形成的数据资产,也可为金融机构资信评估提供科技赋能。

由此可见,科技技术进步无时无刻将带来新的机会,国有企业要把科技创新落实到实处,这是有担当的国有企业成长的内驱力和自我要求,而在未来金融系统打造产融结合的“毛细血管”必须要使用科技创新手段。

同时也应看到,首钢集团有超过3000家供应商,当中大概八成为民营企业,通过系统直连方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圈,处于关键环节的首惠产业金融,其任务和目标,就是要把首钢这样头部国企的优质信用,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高效传递开去,以相对的低成本来惠及上下游供应商,落实国家倡导,帮助大量中小企业解决实际的业务发展问题,进而最终为国家经济“脱虚向实”出一份力。

立足起点,仰望未来,首惠产业金融正以长期主义精神,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

若可坚持下来,已被验证的成功模式也能够在日后不断复制、升级迭代,那么在前方等着首惠产业金融的将是无数金融企业都会梦寐以求的“星辰大海”。

2023年,首惠产业金融的加速起跳,无疑让市场和产业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