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风/文


(相关资料图)

近来《长安三万里》挺火,我没看。不过听说里边演到李白附从永王获罪,高适出手搭救的事。我之前为了“黑”李白,整理过一点相关材料,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

李白这人日常自比管仲、谢安、诸葛亮,甚至大鹏鸟,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唐玄宗让他当个翰林供奉,在宫廷里写写诗,而李白自期是要当宰相,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太平岁月里不容易出人头地,那安史之乱的确给了很多人机会,高适就是其中之一。

高适生于公元700年左右,他749年到封丘当县尉时,已经差不多50岁了。后来高适投入名将哥舒翰军中,成为一名幕僚。756年,哥舒翰兵败被俘,投降安禄山,高适侥幸逃脱,追上了唐玄宗。

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不甘心就这样被李亨夺权,于是给其他几个儿子下诏,名义上让他们到各地主持军政,协助平叛,实际是要以此来分唐肃宗的权。

这个时候,高适刚刚在成都获得唐玄宗赏识,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但他没有附和唐玄宗,而是公然上书反对,指出诸王分镇各处可能引发地方割据,以及皇子间的残杀,等于站在了唐肃宗一方。

我们再看高适的老朋友李白在干什么——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没有追随唐玄宗入蜀,选择到庐山隐居。而永王李璘奉唐玄宗诏令从江陵出兵后,李白立刻闻风而动,想要跟着永王建功立业。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里,李白意气风发,大唱什么“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在大唐政坛,最重要的问题无过于站队。当时唐玄宗宠信的安禄山造反,洛阳、长安两京失陷,又经过马嵬驿之变的打击,太上皇的威信可以说是丧失殆尽。再看唐肃宗,新皇帝给朝廷上下带去一个复兴希望,加上他的即位也得到玄宗追认,大唐易主已是既定事实。

图:高适,绘者不详

高适站新皇帝,当上淮南节度使,南下统兵平叛;李白则走向新皇帝的对立面,变身叛军幕僚。接下来,永王成为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争权的牺牲品,李白也只好做了永王的牺牲品。永王和李白正是一种人,身为政治小白,偏偏要去抢枭雄剧本。

唐玄宗知道永王不是要造反,唐肃宗也知道永王奉的是太上皇诏令,但这都不重要了,唐玄宗要自保,要维持表面上的父慈子孝;唐肃宗要杀一儆百,构建自己的统治威信,那永王就只能是叛乱者。李白原意是追随永王平定叛乱,结果到头来自己成了叛乱分子。

图:《太白行吟图》,南宋梁楷绘

李白不得不拼命洗白自己,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不是我要追随永王,是永王强迫我到他军中的。这时说什么都没用了,即便老友高适身居高位,一样爱莫能助,无法帮李白脱罪。

有人说,郭子仪不是出手相助了吗?那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美丽故事,教导世人善有善报罢了。

最让人遗憾的是,李白至死都没有找到造成自己晚年悲剧的原因,那就是他错误的自我认知。当一个大诗人本来很好了,却一定要去做力所不及、能力之外的管仲、谢安。唐玄宗让李白做御用文人,恰恰说明他懂得量才任用,要是真让李白当了宰相,没准儿安史之乱倒要早爆发几年。

李白缺乏高适那样的政治眼光和处事能力,可又对远大理想念念不忘,注定是要含恨而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