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林屋公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到端午节,许多人会想到屈原。其实,端午祭祀的历史人物,不止屈原一人。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五月五日楚地赛龙舟的风俗,是因为当天屈原投汨罗江,舟楫是用来救他的;但同时又引用了东汉邯郸淳的《曹娥碑》,说安帝二年五月初五,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巫祝曹盱为了迎接伍子胥的神灵,在县城江(即曹娥江)中逆涛而上婆娑起舞,结果被水淹死。如此,汉晋越地祭祀的就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

伍子胥的故事,为什么备受人们喜爱?端午节,又为何要祭祀伍子胥呢?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复仇记

要说伍子胥的家世,还要从成语“一鸣惊人”说起。根据《史记·楚世家》,这个故事说的是大臣伍举给楚庄王出谜语,暗示庄王无所作为,“三年不飞也不鸣叫”,而楚庄王则巧妙回应自己终将“一鸣惊人”。

根据更早的《左传》,庄王宠幸的大臣是伍参。但不论如何,都是伍家人。伍举之后,伍家又出了个伍奢,在楚平王时担任太师,颇有权势,却因为少师费无极诬告太子建和伍奢谋反,伍奢被拘捕,太子建逃跑。

这位伍奢,就是伍子胥的父亲。父亲被拘捕,就是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开端。费无极给平王献策,以赦免伍奢的名义,把伍奢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即伍子胥)骗回国处死。当时伍尚兄弟在棠地,决定伍尚回去尽全孝道,而伍子胥逃亡,以便报仇。

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当时吴国正是楚国最强劲的敌人,伍子胥便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但吴国的公子光想取代吴王僚,不想让伍子胥成为吴王僚的心腹,就提出伍子胥想公报私仇。吴王僚最终没任用伍子胥。

伍子胥明白公子光的用意。对他来说,帮助公子光也能实现自己的计划。于是,他隐居到吴国边境上种地,并为公子光寻找到勇士鱄设诸(专诸),刺杀了吴王僚。

公子光顺利登上王位,也就是著名的吴王阖闾。伍子胥也被任命为“行人”。这是一种外交职务,但从伍子胥与吴王关系来看,他实际上起到了相邦的作用。这时,伍子胥就对吴王献策“疲楚之术”,吴军可以组织三支军队轮番袭击楚国,因为楚国上层贵族不和,没人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所以他们一定会倾尽全力迎战,等他们前来,自己就撤退。这样一来,楚军就在路上疲于奔命。到时候再组织大军进攻,楚军就溃败了。

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国力日益增强,终于在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之战击败楚军,之后又连战连胜,攻克了楚国郢都。

就在楚国危在旦夕之时,伍子胥的旧友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楚人在秦国、随国的帮助下,终于驱逐了吴军,楚国得以复国。尽管吴军最终战败撤退,但这一场战争对楚国的创伤无疑更大,阖闾声名威震华夏,伍子胥也得以报仇。

之后,吴王阖闾进攻越国,但被越王勾践击败所杀,子吴王夫差即位。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将勾践困在都城会稽。勾践派大夫种和吴太宰嚭谈判求和,夫差想答应,但伍子胥极力劝阻。他以“少康中兴”的历史为例,提出勾践是一位贤君,而且吴越是世仇,击败越国却不占领,以后会后悔的!夫差却不听。伍子胥感叹:越人用十年繁衍,再用十年训练,二十年后,吴国会沦为池沼了!

击败了越国的夫差,又将视线转移到北方的齐国。夫差准备伐齐时,勾践前来朝见夫差,并且赠送了很多礼品。吴国人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感到忧虑,他认为这是在让吴国骄傲。于是,他又劝谏吴王说,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疾,他们臣服是为了达到欲望,如果不早点下手,吴国就会被越国灭亡了。至于征服齐国,并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夫差还是不听,还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把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氏,改称为王孙氏。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从齐国出使归来,夫差却赐了一把属镂宝剑给他,要让伍子胥自尽。原来,夫差早就不满伍子胥一直跟自己作对,还发现他把家属托付到敌国,那是什么居心呢?伍子胥见自己一片忠心却换来这个结局,十分失望,留下遗言后自尽。遗言说,要在自己的坟墓上种植槚树,等到三年后槚树长大,吴国也就要衰弱了。

之后,夫差虽然击败了齐国,又征服了晋国,成为新一届霸主。但勾践却在吴晋盟会时趁机偷袭,并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消灭了吴国。

伍子胥隐于淮水。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被敌人祭祀的“前浪”

以上关于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左传》的记录。大体来说,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因父兄被杀逃亡吴国,并辅佐吴王阖闾击败楚国,为父兄报了仇;之后他又劝谏夫差消灭越国,可惜夫差不听,还冤杀伍子胥,结果最后夫差自己也身死国灭。

不过,记录春秋史料最翔实客观的《左传》,并没有体现伍子胥与越地江潮的关系。那么,伍子胥与端午又是如何联系上的呢?这其实就涉及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的理论了。

“古史层累说”是说历史记录像土堆一样层层垒起、后来居上,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但实际上要区分不同时期的记录,并且观察记录的变化以及分析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一点就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左传》中的伍子胥故事,虽然整体记录并不多,但其中却充满了矛盾冲突,就国家而言有吴楚、吴越、吴齐矛盾,就个人而言有伍子胥和楚平王、申包胥、夫差、太宰嚭的矛盾。这样一来,伍子胥也就成为了传说发挥的好题材。

伍子胥被演绎的第一个重点情节是逃亡经历。从《左传》来看,他并未经历任何坎坷,就轻易到了吴国。棠地一说在江苏南京六合区,那么跨过长江就到了吴地。但后人喜欢在史料的空白处添油加醋。《吕氏春秋》说,伍子胥先到达郑国,认为国君昏庸又去许国,许君朝着东南方向吐口水,暗示他去吴国。《韩非子》说伍子胥被楚国守将拦住,伍子胥骗他说大王抓自己是因为自己有宝珠,但已经丢了,如果自己被抓就说被守将私吞。守将就放了他。

《史记·伍子胥列传》是第一篇伍子胥的传记,但加入了不少传说成分,其中提到伍子胥先去宋国与太子建会合,之后又一起去郑国。太子建被杀,伍子胥又带太子建之子去吴国。过楚国昭关时差点被抓,逃到长江时一位渔翁帮他摆渡,伍子胥解下佩剑赠予,渔翁却坚辞不受。伍子胥没到吴国就病了,只能一路乞讨。东汉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还说渔翁为表明不泄露伍子胥行踪而自沉,后来一位洗衣服的女子给了伍子胥饭吃,也因为男女有别而投水。

伍子胥被演绎的第二个情节则是复仇经历,这是伍子胥故事的核心。从《左传》看,伍子胥虽然一直帮助吴王谋划伐楚,但没有直接说伍子胥在入楚之战中的表现。但《吕氏春秋》就说,伍子胥亲自往王宫射箭,并且鞭打了平王的坟墓三百鞭。《伍子胥列传》就变成,伍子胥入楚后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对着尸体鞭打了三百下,申包胥派人对伍子胥说太过分,伍子胥却辩解自己“日暮途远”,只能“倒行逆施”了。

《吴越春秋》进一步演绎,说伍子胥鞭打平王尸体三百下后,又用左脚踩住平王的肚子,右手抠住平王的眼睛;并让吴国君臣霸占楚国君臣的妻室。其实平王去世已经十多年,伍氏祖坟也在楚国,伍子胥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这些行为不合情理。但太史公对伍子胥评价倒很高,他认为如果伍子胥追随父亲一起死,那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克制忍耐才能成就功名,刚烈血性的男子才能如此。可以发现,太史公多少有点把自己代入伍子胥的角色。

伍子胥被演绎的第三个情节就是自杀经历。《左传》只说夫差赐给伍子胥剑,《伍子胥列传》则强化了这一冲突,说伍子胥之死是太宰嚭进的谗言,然后夫差才赐剑伍子胥明令自杀。伍子胥长叹夫差听信谗言而杀长者,就让属下在墓上种植梓树,并将眼睛挖下来挂在吴都东门之上,用来看着越国灭吴,然后才自杀而死。夫差大怒,下令不让伍子胥下葬,而用皮革袋子装着尸体,投到江中。后来吴人痛惜他的冤死,在江边立了祠堂祭祀,又把这里命名为胥山。

《吴越春秋》又说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沉江,却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南门城楼。后来勾践伐吴,见到伍子胥的头颅大得像车轮,目如闪电,须发散开;越军非常害怕,只能就地驻扎。当晚又风雨大作,飞沙走石,越军死伤无数,越国大臣范蠡、文种跪下求情,伍子胥托梦让他们走东门,勾践这才取得了胜利。至于伍子胥的尸体,则在江中随着潮汐往返;后来文种被勾践冤杀,伍子胥还将他的尸体卷走。所以越人称潮水的前浪为伍子胥,后浪为文种。

苏州胥王庙 北晚新视觉供图

伍子胥虽然是越国的死对头,但其传奇的经历与忠贞的品质,却连后世越地人也深受感动,伍子胥由此成为钱塘潮神,并与端午祭祀联系在一起。杭州吴山有伍公庙,至今香火不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