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3岁婴幼儿如何实现高质量“家门口的照护”?今年以来,徐汇正加速建设社区托育点。目前,“宝宝屋”的建设在区域内13个街镇全面铺开, 9家“宝宝屋”正式建成运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越来越多的“宝宝屋”出现在社区内,诸多婴幼儿家庭拍手叫好。同时,一些家长也流露了一些顾虑:把这么小的孩子独自放在陌生的环境中,他能适应吗?在每次一小时的托育服务时间里,孩子会做些什么?“宝宝屋”的环境和设施如何?“师资”值得信任吗?

量身定制,设施更友好

“宝宝屋”是上海话“抱抱我”的谐音,以“政府主导、安全普惠、属地管理、多方参与、就近就便”的原则,为1—3岁的幼儿家庭提供多样化的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每年为每个有需求的1—3岁幼儿提供不少于12次的免费照护服务。为了方便家长们接送孩子,选址上突显就近、便捷、嵌入的特点,通常设置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内,如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居委会、社区文化中心等。

徐汇区斜土路街道“宝宝屋”就位于大木桥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附近就是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嵌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样的选址对于附近的居民来说,无疑十分便利。

“宝宝屋”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是为3岁以下的孩子量身定制。蹲下身来,感受孩子的1米视线——圆角的木质小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颜料、画笔;低矮的书柜上陈列着各种经典的低幼图书,旁边还有可供孩子阅读时使用的小垫子、小靠枕;娃娃安静地躺在小床上,四周还有与孩子身高相适应的晾衣架、小衣柜、料理台……

“家庭生活化”的游戏环境

“宝宝屋”可为周边婴幼儿家庭提供临时性、计时制的集中照护,也可以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如亲子活动、家长指导等,同时,各街镇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订“一屋一案”,呈现出不同“宝宝屋”的特点。

母婴室

斜土街道“宝宝屋”秉持“关爱有‘家’”的理念,创设“家庭生活化”的游戏环境。比如鼓励幼儿学做“小爸爸,小妈妈”,通过喂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帮娃娃整理衣服、打扫房间等模仿游戏,增强幼儿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幼儿体验成人劳动的兴趣。同时,还打造了具有“家庭舒适感”的母婴室,助力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双证”+研训提升,照护更专业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让老百姓放心,“宝宝屋”的照护人员培养也是十分重要。吴立群是斜土路街道社区育儿指导站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2011年起她在这里从事托育服务。10多年来,吴立群从“看课”的小白逐渐变成一名优秀的托育工作人员。

吴立群在比赛中

“刚入职的时候,我每天都去徐汇区育儿服务指导中心(现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看课’学习。”吴立群在那里看到了成熟教师组织的亲子活动,了解1— 3岁不同月龄段亲子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流程;看到了教师与婴幼儿家长的互动方式,包括语速、语调等;也看到了教师基于不同月龄段婴幼儿的特点创设活动环境和孩子们的不同表现。

在街道的支持下,吴立群每年都会参加徐汇区教育局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搭建的各类市区级培训。从对《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的学习与解读,到亲子活动的组织,对孩子行为、家长教养方式的分析指导,再到基于孩子的月龄特点进行托育环境创设、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并通过观察给予支持和帮助等。培训主题与内容随着时代和保教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每一次,吴立群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2022年12月9日,吴立群在徐汇区“启慧杯”教师亲子教学能力评比的决赛中,出色地完成了现场环境创设(2—3岁)、答辩及视频观察与解读,蝉联冠军。“启慧杯”两年一届,不仅是对区域内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质量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常态化教研成效的一种检验。

现场教研

严格来说,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但吴立群和她的同事们配得上,她们都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幼师)、高级育婴师证。“在我看来,区教育局和街道始终将我们视为幼儿园教师、早教中心教师来培养,有着严格的职业培训和发展规划。”吴立群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一直用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我们从事的职业是面对最柔软的群体,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孩子的安全与发展,容不得一点马虎。”

打造一支专业的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是徐汇区推进“宝宝屋”项目的重要抓手和宝贵经验。据悉,徐汇区已将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培训、区级教研和评比纳入相关制度,在固化已有研训经验的基础上,引导社区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研读托育服务的新政策、新要求,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1至3岁婴幼儿提供更好的照护服务。

来源:上海徐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