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届戛纳电影节正在热闹举行中,今年是我第十次前往戛纳采访。

记得第一次采访戛纳,还是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那一年王家卫风光无限,《蓝莓之夜》即是开幕片又是主竞赛电影,最后金棕榈由“黑马”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获得。


(相关资料图)

之后中间略有间断,2011年重启,然后从2012年到2017年,2019年也去了,再然后,就是疫情的3年。今年,2023年,算是疫情之后的正式再出发。我的记者职业生涯,也与这个法国南部小镇,在这些年的5月有十次交集。

疫情之后的戛纳变了吗?变了,但又没变。

住宿更贵了

记得今年3月,我在准备戛纳行程的时候,询问一位每次都在新闻发布会上遇见的某电影杂志编辑,今年他去不去。

他有点无奈地告诉我,今年不去了,因为太贵了。不仅机票涨价,住宿更是贵得离谱。

戛纳电影节每年5月举行,持续12天,这期间的住宿可以说是天价。三四万人涌入这个小镇,三四千元一晚司空见惯,今年更是涨到四五千,提前两个月订,还没有房。

有时还不是“一房难求”,而是“一床难求”,就是只要在电影节期间有一张可以睡觉的床就可以了。

这次在戛纳,我问起两个外表光鲜的男记者住在哪里,他们竟然嘿嘿一笑,因为要省钱,只能挤在一张床上。

我还算幸运,与之前的房东联系上了,虽然也涨价,但不多,总算把这件难事解决了。我的一个网站朋友,也是在3月的时候为找房好多天焦虑得失眠,她的口头禅是,“我真的要没地方住了!”

戛纳的酒店不论是几星级的,对普通人来说都住不起,因为太贵了。

幸好这里还有很多普罗旺斯风情的老房子在网上作为民宿出租,这些房子的主人往往会选择在电影节期间租出去,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位朋友说,她在网上找了3个房子,发现竟然是同一个房东。房东说,前几年疫情影响收入锐减,今年完全恢复正常后,电影节期间就是要涨点价,弥补损失。

电影票要线上抢了

都知道戛纳贵,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来呢?

对到这里来度假的人来说,戛纳与一般的地中海旅游胜地不同的是,这里有电影节。每晚卢米埃尔电影宫前的红毯,都有明星红毯秀。虽然大多数时候,人挤人啥也看不到,但现场有大屏幕直播,加上动感的音乐、粉丝的尖叫,氛围不要太好。

游客、粉丝们在外面看热闹,对更多千里迢迢来参加电影节的人来说,能去电影宫看首映,才是戛纳最大的魅力。

戛纳电影节不论对电影记者、影迷、电影从业者,都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简直就可以“看电影到死”。

这里有官方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非竞赛单元、首映单元、经典单元,以及导演双周和影评人两个平行单元,几百部电影可以看。

国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电影节证件的含金量不是一个级别的。之前都是凭胸卡刷卡进场看片。我见过有拿着证件来看片的疯狂“影迷”,一天只吃几块巧克力,睡两三个小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拿来看电影了。

这次重返戛纳,看片不再是刷胸卡进场,而是要每天早上7点在网上抢四天之后的票。

我在一个戛纳华语媒体群里,每天7点过后就会有人发“哭脸”表情包,要看的电影没抢到。那些运气好的,竟然可以抢到七八张,幸好票可以转让,大家只有互助了。

为什么票要在网上抢,估计是因为疫情期间怕人群在进场排队聚集。但现在即使抢到了票,还是要早早去排队,而且队伍比之前更长。因为已出现有的去迟了,有票也没座位了。

中国人又回来了

从2007年开始采访戛纳电影节,我看到了中国人在戛纳的潮起潮落。

2007年是王家卫的最好时光,但之后他再也没有作品在戛纳首映。那个时候去戛纳的华人影星,基本还是因为有主演的作品或是当评委,很少有为了红毯秀而红毯秀。不过,2011年后,我在连续几年的戛纳采访中,发现华语女星逐渐将这条红毯变成了自家后花园。不仅有电影节品牌赞助商邀请的众多明星走红毯,甚至有花钱买邀请函的各路网红。戛纳红毯上甚至出现了不少“雷人”的造型。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不少片商也想在戛纳电影市场卖个好价钱。于是戛纳海滩上、酒店里,几乎天天有中国人办的酒会。而著名的“中国之夜”更是在戛纳海滩年年放烟花。

不过2017年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增速放缓,资本退潮,到戛纳的中国人也数量锐减。加上疫情,这几年中国人就更看不到了。

今年,我发现戛纳又随处可见同胞了。走在街上,经常可以听到中国话。不仅国内几大网站再度派出记者采访,各种国人举办的论坛、酒会又冒了出来。

今年红毯上华语明星也不少,巩俐、朱一龙、关晓彤、张雨绮、龚俊、钟楚曦等,几乎天天有人走红毯。

令人惊喜的是,今年还有多部华语片入围了竞赛单元。

5月18日,王兵导演的纪录片《青春》,已作为主竞赛单元的第二部片子亮相,获得不俗的口碑。

还有两部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华语片《河边的错误》《燃冬》于20日、21日举行首映,两片亦是一票难求,华语电影也在戛纳再度掀起旋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