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资料图)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 今日闵行 ” 推出“沪剧人生”,
为你讲述沪剧发展中那些人、那些事。
本期介绍的沪剧大家是
汪蝉娟
今天带来 涓涓溪边水 蝉鸣浦江音“汪蝉娟”(一) 音频最后请欣赏沪剧《黛诺》选段:找到红星(汪蝉娟 汪秀英 丁国斌) 在沪剧表演艺术家汪(秀英)派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位佼佼者,热爱沪剧的观众想必一定都知道,她的名字就叫汪蝉娟。童年的汪蝉娟衣食无忧,却痴迷戏曲,母亲无奈之下将她送入剧团。此后,她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逐渐被老师认可,从幕布边的看戏小姑娘,逐渐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正当她的艺术在不断成熟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毁灭了她艺术的青春与梦想。 汪蝉娟便装照 汪蝉娟原姓陈,取名文娟,父亲曾先后经营过仙乐斯和百乐门两家舞厅,家庭条件优裕,进出都有私家车代步。童年的文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喜欢京剧,经常带文娟去看戏,母亲更是一名京剧票友,经常有琴师上门操琴为其练唱。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把文娟送到了邻近的巨鹿路同义小学,由于文娟迷恋越剧,导致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父亲为此非常焦虑,特拜托文娟的班主任赵慧秋老师多多督促。实际上赵老师非常喜欢文娟,主动认她作干女儿,时常带她回自己家中单独辅导功课。 文娟居住在巨鹿路的晋福里,弄堂通达延安路,隔壁就是九星大戏院。当时越剧界的袁雪芬、尹桂芳等名家一直在这里演出,文娟一下课就跑到剧场看戏,天天如此,就连剧场检票人员也熟识她。她看戏看得竟然能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全部背出来。有一年夏天,文娟叫了许多同学来家里看她唱戏,她把红木雕花大床当作戏台,母亲的旗袍当作戏服,长长的袖子当作水袖,窗帘的带子当作束腰的丝套,唱得汗流浃背也不停止,当演员成了陈文娟的美好梦想。 隔壁张家阿姨是陈母的要好小姐妹,1950年秋的一天,有一位申曲艺人有事来找张家阿姨,正好陈母也在,陈母谈起女儿的事,说女儿酷爱唱戏,是否能介绍她去剧团玩玩,实际也想为女儿寻找出路。陈母之前曾想过送女儿去学京剧,但怕女儿吃不起苦,想想还是让女儿学沪剧比较好。这位艺人听后便说:“如果要学沪剧,拜师包在我身上。”日后才知道,这位申曲老艺人就是解洪元的老师候国庭。陈父得知后强烈反对,陈家的孩子怎么能去学唱戏,吃开口饭。母亲一再尽力解释,反正女儿喜欢看戏,拜个师,就当作买张长期戏票。父亲再三强调,看戏可以,书不可不念。 当时,汪秀英领衔的英施沪剧团正在九星大戏院演出,《花弄影》的上演,把汪秀英推到了艺术的高峰,可谓红得发紫。候国庭在剧团担任总务,更是汪秀英的过房爷,就把拜师的事情向汪提了一下,汪秀英担心收了徒弟无法好好辅导误人子弟,即表示回绝。为了了却陈母的心愿,经过候国庭的一番解释后,汪秀英总算答应先把人带过来看看。不久,文娟跟着母亲来到九星大戏院后台,汪秀英看到小姑娘与母亲衣着高雅,家庭环境也不错,小姑娘学艺心切,于是一口答应。在当年,拜汪秀英这样的名演员起码要出200元拜师金,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一笔数目,为了宝贝女儿陈母一口答应。1951年元旦,刚满十岁的陈文娟正式拜汪秀英为师,改艺名汪蝉娟,在九星大戏院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从此成为了沪剧圈的一员。 蝉娟小时候非常活络,也蛮讨人喜欢,汪秀英老师还特意买了一套新疆舞服装给她。知道蝉娟会唱越剧,老师特地在一些活动中,让她粉墨登场。1953年,长江沪剧团与蜜蜂滑稽剧团等剧团搞大联欢,汪秀英就特意安排蝉娟与刘正道俩人反串演出《楼台会》,蝉娟饰演的梁山伯,刘正道饰演的祝英台,引得台下的滑稽大师姚慕双、周柏春也拍手大笑起来。后来剧团还曾请越剧名家张云霞来亲自辅导表演。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作为一个曾经的小戏迷,她怎么知道演员的艰辛。走进了剧团,汪蝉娟才真正体会到一名艺人必须面对学艺的苦难。加上后来家庭发生巨变,父亲因历史问题锒铛入狱,母亲又没工作,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汪蝉娟的身上。付不起学费,离开了学校,唱戏成了汪蝉娟的唯一选择。要吃饭,必需努力,她暗下决心。 在剧团,学徒拜师学艺全靠自己的努力。汪蝉娟尽量抓紧每天在幕布边多看戏,为了在舞台边不被别人赶走,只能主动向舞台工作人员打招呼。 汪蝉娟舞台剧照 作为老师,汪秀英也会经常考考汪蝉娟。一次汪老师在剧场化妆间教蝉娟唱一段《上寿开篇》,汪老师亲自给学生套家生。谁知唱了两句,让老师非常失望,放下胡琴就指责起来,年幼的汪蝉娟是家里的宝贝,哪经得住老师这般严厉的批评,老师还没说上几句她就哭了起来。好心的师姐汪筱英,不忍心师妹被老师责骂,急忙将蝉娟带下楼去。有了这次的教训,年幼的蝉娟开始意识到,唱戏不是白相,必须讲究“认真”二字。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作者:陶一铭 编导:高佩明 顾问:洪立勇 制作 合成:高佩明 制片:李翔 监制:孙立 总监制:茅杰实习编辑:宋羿萱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