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3、   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

4、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5、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6、   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   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

7、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8、   而且也有27.3%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2.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9、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

10、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

1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12、   薪酬要求日趋理性   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

13、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

14、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1.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15、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16、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17、   “托熟人”成求职主要途径   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18、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关系、托熟人是求职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比例更高达51.29%。

19、   对于此次调查,出席报告会的有关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

20、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拴平认为,该调查报告系统、深入、详实、可信,是他近几年看到的较好的一篇研究报告。

21、   同时,他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完善调控体系。

22、另外,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网络和检测、预警系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23、第二,大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24、第三,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

25、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进行高校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6、高校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