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公报私仇,处死魏延一家,夷灭三族,却没能继承诸葛亮衣钵。杨仪自暴自弃,牢骚不断,刘禅将他投入监狱,自缢而亡。


(资料图片)

217年,杨仪背叛傅群,投奔关羽。杨仪办事效率高,又能说会道,深得关羽赏识。218年,关羽派杨仪去成都面见刘备,陈述荆州军务。

杨仪的言谈举止,以及对蜀汉未来的规划,让刘备喜笑颜开,当即授予他尚书职务,协助刘巴,管理钱粮。

杨仪有才华,但自命不凡,心高气傲,与刘巴经常吵架。刘备爱惜人才,便授予他弘农太守(遥领),减少与刘巴的交集,但杨仪却改不了这“臭毛病”。

225年,诸葛亮南征,杨仪管理粮草、军饷,办事利索,出征很顺利。杨仪的才华,诸葛亮十分欣赏,但对于杨仪的为人、品德,诸葛亮并不认可。

能力强悍,领导重视,且为人高傲,导致杨仪的人际关系非常差。诸葛北伐中原时,杨仪、魏延是左膀右臂:杨仪负责粮草、策划,协助诸葛亮处理军务;魏延则冲锋陷阵,披荆斩棘。

杨仪高傲,将领都要给他面子,但魏延也是性情中人,对杨仪不感冒。杨仪看不起大老粗魏延,认为他只是赳赳武夫一枚;魏延瞧不起没啥军功,却飞扬跋扈的杨仪,两人经常吵架。

杨仪、魏延之间闹矛盾,纯属“私仇”。为了调和矛盾,诸葛亮让大好人费祎充当“和事佬”,在杨仪、魏延之间活动,维持和好局面,但治标不治本。

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临终前,诸葛亮做了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率主力先走;魏延负责断后,阻挡追兵;如果魏延不愿意,随他而去,由姜维断后。

杨仪不相信魏延会配合,便派费祎去试探口风,魏延直言:“不能因丞相一人而废了国家大事,我可以继续北伐。杨仪是何许人?居然敢命令我。”

魏延不愿撤兵,费祎借故离开,告知杨仪。得知杨仪撤兵,魏延大怒,当即率兵先进入斜谷,烧毁退往汉中的栈道,想要继续北伐。

前面栈道被焚毁,后有司马懿军团虎视眈眈,若非诸葛亮提前安排姜维,估计蜀汉就惨了。杨仪、魏延缺乏大局观,这是蜀汉“无人”的表现。

魏延烧栈道,杨仪上奏刘禅说魏延谋反,准备逃奔魏国。魏延也是如此,上奏刘禅参劾杨仪,说他擅自撤兵,引起内斗。接着,杨仪、魏延对峙,准备大战一场。

关键时刻,王平站出来训斥魏延的士兵:“丞相待你们不薄,现在尸骨未寒,你们居然如此放肆,跟随反贼,将来有何面目见丞相。”

魏延先焚烧栈道,道理上吃亏,士兵也不愿战斗,纷纷跑到王平阵中。魏延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逃奔汉中,但杨仪并未放了他。

《三国志》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是朝中大将,岂能说杀就杀,刘禅还没下令,杨仪就先下手为强,典型的公报私仇。再则,杨仪还踩踏魏延头颅,夷灭三族,为人所不齿。

刘禅并不相信魏延造反,况且魏延也没这么意思,否则他早就投奔曹魏了。杨仪却捏造罪名,栽赃陷害,这让刘禅看清了他的本质。

杨仪本以为,只要干掉魏延,自己就能“平贼立功”,接替诸葛亮的职务,但他错了。诸葛亮欣赏的是杨仪的才华,对他的品行、为人很不满意,诸葛亮早已安排蒋琬,压根就没杨仪什么事。

班师回朝后,杨仪只得到一个“中军师”的虚职,不能领兵,也不能理政,属于混饭吃的那种。杨仪资格老,看不起蒋琬,经常发骚,说朝廷的坏话。

费祎是好人,劝杨仪低调一点,不要继续折腾。杨仪也不收敛,对费祎说:“当初若是投奔曹魏,岂会有今日的羞辱。”

杨仪口出狂言,费祎如实上奏。刘禅大怒,将杨仪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但杨仪不知悔改。到了流放地,杨仪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毫无礼节,刘禅不能容忍。

235年,刘禅派人捉拿杨仪,投入监狱。杨仪心灰意冷,自缢而亡。考虑到杨仪的功劳,刘禅也不为难他家人,杨仪的妻儿都回到蜀地,生活无忧无虑。

杨仪被杀,纯属咎由自取,为人太过猖狂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杨仪的兄长杨虑品行高尚,在江南名声很好,人称“德行杨君”。同父同母,杨虑、杨仪的为人天壤之别。

参考书目:《三国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