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读后令人五味杂陈的故事。可能现在不少人会嘲笑宋恭伯姬的迂腐可笑,但古人就是如此较真,而且类似的故事也并非孤例。
(相关资料图)
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宋恭伯姬,是春秋时期鲁宣公的女儿,鲁成公的妹妹。
当初,母亲穆姜做主把她嫁给宋恭(共)公,然而宋恭公对她并不恭敬,没有亲自迎娶。这让伯姬很不高兴,因为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派使者迎娶,但是迫于父母之命,伯姬只得出嫁。
嫁到宋国,“三月庙见”仪式结束后,夫妻二人可以行周公之礼了,但伯姬以恭公不亲迎为由,坚决拒绝了。
宋恭公很恼火,派人到鲁国告状。眼看着家庭内部矛盾演变成了外交纠纷,鲁成公派大夫季文子来到宋国,向伯姬传达了国君的重要指示(致命于伯姬),然后打道回府,向国君复命。
季文子回国后,成公特地摆宴接风。穆姜走出内廷拜谢说:“大夫勤劳于远道,辱送小子,没有忘记先君的嘱托和后嗣的期望,让小孩子能懂事,让先君有希望。您受累了,谢谢。”
由此,一场家庭纠纷和外交风波化于无形。
出嫁十年后,宋恭公去世,从此伯姬寡居宋国。
公元前543年五月甲午日深夜,宋国宫室忽然发生了火灾,宫人纷纷呼喊伯姬出来避火,伯姬拒绝说:“妇人之义,保母傅母不在身边,夜里不出厅堂。我要等保母和傅母来后再说。”
不一会,保母闻讯而来,但是傅母还没有赶到。众人再次呼喊伯姬外出避火,伯姬坚持说:“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夜里不可出厅堂,要我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结果,伯姬被活活烧死在了熊熊大火中。
消息传出,诸侯无不为她哀悼悲痛。大伙认为,人死不能复生,但被损毁的财物可以恢复,于是纷纷聚集到澶渊,出钱出物,捐助宋国。
后来,这一事件被郑重载入了鲁国国史《春秋》中,《左传》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说实话,伯姬为了区区小节而葬送性命,可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在宝贵的生命面前,日常礼仪何必如此看重?但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贵族精神”吧。
需要一提的是,类似故事《列女传》中还有几个,比如《楚昭贞姜》,也是因为恪守礼仪,死在了洪水之中。
贞姜,也是山东人,春秋齐侯的女儿、楚昭王的夫人。
话说这天楚昭王外出游玩,留贞姜在渐台之上。游兴正浓时,忽报江水汹涌而来,便派出使者迎接贞姜躲避水灾。不料,惊慌之下,使者忘了拿上楚王的符节。
使者急惶惶跑来,请求贞姜赶快离开。贞姜拒绝了说:“大王与我们宫人有约定,召见宫人会以符节为凭。现在使者没有持符节而来,我不敢跟着离开。”
使者急得烟熏火燎说,洪水马上就要来了,我要是再回去拿符节,黄瓜菜都凉了。
夫人说:“我听说,贞节女子的要义是不违反约定,勇敢者不怕死,守住一个‘节’就可以了。我知道跟着使者走就会活下来,留在这里一定会死。然而放弃约定超越礼义而求生,不如留在这里等死。”
使者无奈,只得急急原路返回去拿符节。然而,等他再次赶到渐台之时,眼前已是汪洋一片,夫人早已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
消息出来,楚王感慨万端,赐夫人号曰“贞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