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有54集。


(资料图)

全剧下来,戳人的台词很多,但没有一句,比“七万赤焰军冤丧梅岭”来的让人心颤。

小兮在前几日,曾着重对这句话做过分析。

七万赤焰军之冤有三,分别是满怀希望等支援却被友军所杀、被扣上乱臣贼子的骂名,累及族人、拼死驱逐敌军却被抢功。

被友军所杀,被扣上骂名,这里暂且不提,咱们只说说被抢功这事

七万赤焰军与敌军厮杀,保住了大梁十三年的太平,不仅没得到远在金陵城的帝王的嘉奖,反倒死的不明不白,被抢占了全部功劳。

这是剧中最大最沉的一个弥天大谎。

撒谎的人,是谢玉。

帮凶,有夏江,也有梁帝萧选。

可谢玉带着十万西境大军前往梅岭,没有杀一个敌军,刀上染的却全是赤焰军的血,这么大的谎,为何没有被拆穿?

反倒让谢玉借着这个莫须有的功劳,扶摇直上,成了一品军侯?

原因,并不难想。

剧中也有一些剧情细节给足了我们推断的空间。

不过,这事得从大梁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说。

先说外部,即北境大渝方面:

大渝为何不提是谁与他们对战?

谢玉又为何不担心大渝方面会传出关于这场战役的相关消息?

其一,大渝输的并不光彩。

十三年前,大渝举兵侵犯大梁边境,与守卫北境的赤焰军短兵相接。

赤焰军虽是大梁最强战队,但只有七万人。

大渝来的,却是他们的王牌皇属大军,足足有20万人。

显然,大渝来势汹汹,大有将大梁北境拿下的自信和魄力,两国最强战队,在梅岭展开了惨烈的厮杀。

赤焰军兵力不足,是事实。

以七万对二十万,这数字光想想就可怕,平均一个人要打三个人,这得多难?又对军心造成多大的冲击?

想要胜出,智取比直接的武力对抗要来的稳当些。

所以,赤焰军采用的是油毡火攻之计。

经过一场血战,赤焰军将皇属大军斩落马下,保住了大梁十三年的太平。

在我们的视角中,我们看到的是赤焰军被抢占功劳,赤焰军建制被除,赤焰军剩余残兵全都死在了梅岭之上,孤魂难返。

那么,在我们的视角之外的大渝呢?

皇属大军里的残兵败将退回大渝之后,又是什么光景?

且不说大渝内的君臣会如何处置,皇属大军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兵,却被以少胜多,杀得片甲不留。

这对于剩余的皇属残兵而言,简直是诛心一般的打击。

百姓怀疑的目光,大渝朝廷质疑的审视,更让他们无暇他顾,哪儿还来那么多的闲心去管大梁内部的事呢?

其二,大渝忙着休养生息,伺机而动

梅岭那场血战后,大渝元气大伤,大梁也没好到哪儿去。

前者是战事颓败,亟需重建军心,重塑皇属大军。

后者,则是因为谢玉夏江之流的陷害设计,皇室同室操戈,兄弟阋墙,赤焰军建制被除,亟需稳定内部局势,安定民心。

简而言之,此时的大渝与大梁,都各自忙着休养生息,没空搭理对方。

《琅琊榜》开局的时候,言豫津与萧景睿在廊洲的大街上,遇到过骑马而来的大渝的使臣,他们也提到了这一点。

言豫津:“黑底银龙王旗?景睿,那是大渝王族的战旗吧?”

萧景睿:“十二年前,自从咱们大梁和大渝在梅岭打了那场血战之后,两国的交往甚少,他们这个时候派使臣来,到底想做什么呢?”

往后看,我们就知道了,他们是为霓凰郡主比武招亲而来。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理由。

结合后文,小兮更愿意相信,大渝这一次出现,实际上不是为郡主,而是为大梁而来。

霓凰郡主是什么人?

是手握十万南境大军的守将。

即便她的弟弟已经承袭异姓王的爵位,但还没接管南境大军,霓凰郡主这十多年的战功和名声在那儿。

娶她,几乎等同于拿到了南境十万大军的军心。

她比武招亲,本该是大梁内部的事。

即便大梁并未阻止各国派人参与比武,但大家心知肚明,霓凰郡主只能嫁给大梁内的人,不可能嫁入其他周边国家。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来这么一趟?

自是为了试探一下霓凰郡主与梁帝之间的君臣关系。

也探看探看大梁朝廷内外的情况,伺机而动。

当时,霓凰郡主比武招亲过程中,太子和誉王相争越发厉害。

以至于霓凰郡主受了害,越贵妃降了位。

即便梁帝封了口,但各国使臣还在大梁内,他们自然有自己的关系网可以探听真相。

他们一边亲入大梁内部探听,一边重建皇属大军,这也是大渝后续能突然集结十万兵力,越境突袭,拿下衮州的关键。

大渝突袭,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他们对于大梁的处境,明显一清二楚,所以才会选在大梁最脆弱的时候,和其他小国一起试图瓜分大梁。

其三,大渝需要自保,更乐见敌人自残

大渝,素来以军武立国,皇属大军是大渝安定的关键力量。

这股力量,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它内部的任何细节,都是机密,不容被四处散播。

与赤焰军一战,赤焰军已被全数歼灭,谢玉带的西境大军是既得利益者,不会傻的自爆抢功,那么,作为知情的另一方,他们也自然不会主动提这些事。

皇属大军,是大渝强大的根源,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十三年前的大渝朝廷内部如何剧中没提,关于大渝的内容,仅有寥寥几笔,但也不难窥见大渝当年战败后的处境并不好。

侵犯大梁北境战败虽是事实,但细节若是暴露出来,等于告诉天下人:以军武立国的大渝所赖以生存的根基(最强的皇属大军),已经完了。

这事实一旦暴露,大渝不被周边各国撕了才怪。

所以,即便是为了自保,大渝也不能说。

作为敌方,大梁因为赤焰军之事,内部局势胶着,腾不出手来处理与大渝的关系,没有透露他们这个弱点,他们就该偷笑了,又怎么可能自己去提?

除了自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正因为前边说的,赤焰军与谢玉带的西境大军如何,赤焰军冤屈与否,又跟大渝有什么关系呢?

从立场上看,大渝与大梁是敌人,与赤焰军更是水火不容。

赤焰军将大渝的最强战队打的死伤惨重,面子和里子都没了,有人收拾了赤焰军,站在大渝的立场上,他们做梦都能笑醒了。

从国情上看,赤焰军、林家、祁王乃至梁帝等人之间的那些事,都属于大梁的内政。

一方面,他们管不着,不好管,不适合管,也不能管;

另一方面,赤焰军乃至祁王与林家覆灭,对大梁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加速大梁的内耗,当大梁内部奸臣当道,彼此争夺,只会慢慢掏空萧氏的江山。

原本,祁王乃至赤焰军等,能壮大大梁的力量,但这事的发生,将扭转天下的局势,阻止大梁强势发展的步子,他们若是说出真相,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为赤焰军,为祁王林燮平反,说出真相,图什么?

大梁内部的争斗越严重,大渝的情报网获取信息就越容易,对于赤焰军与皇权之间的那些事,他们看到了也只会拍手叫好。

大梁没了赤焰军这些忠君爱国的臣民,反而多了更多的佞臣,蛀虫,只会加快他们瓜分大梁的步子,又怎么会好心提醒大梁的帝王:你被骗了?赤焰军是无辜的?

为赤焰军伸冤,那是他们内部人的事,与他们何干呢?

再说内部,即大梁朝廷内。

赤焰军的冤,就像蒙挚说过的那句:这错太大了,陛下怎么认啊?

是的,这个错很大。

大到那些既得利益者,不但不会认错,还会想尽办法阻止别人为这个错发声。

谢玉撒的这个弥天大谎,并不高明,却能瞒着梁帝这么多年,很关键的一个人,其实就是梁帝自己,是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给祁王和林燮活路。

所以才给了谢玉和夏江全部的可操作空间。

大梁朝廷内是怎么掩盖这个谎言的呢?

其一,敢说的要么死了,要么走了

赤焰军的冤,是建立在林家与祁王府的基础上的。

林家和祁王,是赤焰军覆灭的根源,赤焰军忠君爱国,但萧选对林燮,对祁王早已没了信任,反而多了忌惮。

在他的眼里,赤焰军早已姓林,不姓萧。

所以,不仅主帅祁王不能留,赤焰军也不能留,这个错,他更不能认。

当夏江拿着所谓的证据呈到梁帝面前的时候,他连进一步的取证调查都不曾,更不曾召林燮回来申辩,而是直接定了他的罪名。

总有人说,赤焰之罪,罪在将来。

不仅仅是因为赤焰军的实力,还因为林燮与祁王并不满意梁帝治理下的那个天下,他们有自己的抱负,有自己的追求。

而这个追求,与梁帝的天下相违背。

林燮曾经能够站在萧选的立场上,助他夺嫡,扶他上位,萧选当然害怕有朝一日,林燮会因为他要的天下,萧选给不了而被拉下马。

萧选对祁王不满、对林燮忌惮、对他们乃至他们背后的赤焰军害怕,夏江和谢玉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将这把锋利的刀子,递到了萧选手里。

这个案子,不管是真是假,总之,在萧选这里,必须是真的。

他下定决心要借着这个案子,铲除祁王党的人,所以,他连三司都略过,直接就“信了”夏江的“调查”,“信了”聂锋那封“求救信”。

一封信,一些伪造的证据,三司碰的机会都没有,全都交给了悬镜司,连将林燮召回调查都不曾,就给他定了罪。

这一幕,就像卫峥被抢的案子一样。

萧选听信了夏冬的“维护”以及一些莫须有的假象,曾经信任至极的夏江,也直接锁拿下狱,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在赤焰逆案这事上,萧选是真的狠。

狠到什么地步呢?

赤焰军冤丧梅岭只是开端,金陵城那半朝文武大臣则是后续。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沈追是怎么跟靖王说当年的?

他说:“十三年前,臣刚刚入仕,但祁王案发时的情形,倒还记得清楚……虽然都是逆案,但跟誉王的情形不同,当时的京城血流成河呀,祁王的声望高,当时案发时,几乎半朝的文武大臣都在为他求情作保,但事情却是越保越糟,人杀了一批又一批,好几个府第都被杀绝了,主帅林燮的夫人晋阳长公主自刎于朝阳殿,荣宠一时的祁王母亲,宸妃娘娘林乐瑶死的时候竟然是被一匹白绫裹着抬出去的,自那以后,这么些年来,谁敢轻易提起祁王啊。”

祁王和林燮的追随者,死了一批又一批,甚至都灭族了。

剩下的那些,比如黎崇老先生,出走京城再未回来;

比如,与林家有关联的穆王府,老王爷早早故去,留下霓凰郡主带着幼弟守南境,却仍被猜疑;

比如,倔强的靖王战功赫赫却不被待见,31岁仍是一个受尽冷待的郡王,静妃则入宫数十年仍是次嫔,两母子像极了皇室的透明人。

比如,名重京城的言阙只一心修道,不再问政事,言家几乎没落了。

其二,言路封锁,知情者被灭口

如果说,站队祁王林燮的人为他们说话,都被杀了,或者干脆隐遁离开了,那么,其他人呢?

赤焰军功劳被抢这么大的事,十万西境大军,就没有一个正义之士为他们喊冤,为他们说出真相?

一定有很多人有这个疑问。

这么大的事,十万友军对赤焰军下手,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谢玉和夏江是怎么拦住的呢?

这并不难想。

首先,西境十万大军不一定知道真相。

就好像九安山兵变一样,徐安谟和誉王利益勾连,合谋兵攻九安山,知道内情的,只有誉王以及庆历军的几个将官。

而他们甚至是在誉王和徐安谟的威逼利诱下做出了选择。

那么,同样的情境,放到当年的十万西境大军身上呢?又是如何?

谢玉是带着圣旨去的。

也许,出发的时候,士兵们还以为自己是去支援梅岭的,可在那一路上,谢玉又是怎么跟西境大军的将官说的?

那些将官,又会怎么跟他们手底下的士兵说?

他们会跟那十万人说清楚,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是来灭了赤焰军,占据他们的功劳的吗?

不会。

充其量,这十万人只知道自己是来支援赤焰军打大渝皇属大军的。

“听命行事”在某些时候,算不得好的词。

有时候能理解为忠诚,但更多时候,却是没有自我的代名词。

在西境大军的那些将官喊出:“赤焰军叛国,杀……”的时候,他们来不及思考这事该不该做,也不会思考这事要不要做,而是照实做。

事后再想,这事已经是定局了。

将官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同流合污者,没有理由自己暴露。

小士兵即便有心说点什么,有点血性想告状:

一来,他们没有证据,大概率也不知道具体真相。

就像那些赤焰军人,直到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也一样的;

二来,他们的话传不到皇帝耳朵里。

赤焰军的事,是夏江“调查”出来的。

彼时的夏江,拥有梁帝的“全部信任”,后续的全部事,都是悬镜司在主导,他们又怎么会让怀疑的声音,质疑的讯号,出现在梁帝耳朵里?

死人永远比活人能保守秘密。

就算不是小士兵,而是那些将官,也不是绝对保密的。

所以,夏江和谢玉根本不会给他们说出事情,向外人透露什么风声的机会。

比如,夏冬在听过谢玉在监牢里说的事情后,去找当年的相关人士调查,那些人却提前被夏江灭口了一样。

梁帝身在宫城之中,悬镜司就是他对外的一把刀,也是他获取外边讯息的通道。

但悬镜司在这事上有意为之,梁帝的讯息通道就被掩盖上了,没了真实的消息来源,这谎言,也就成了“事实”。

结尾

真的,谢玉撒的这个谎,并不高明。

但他撒的这个谎言,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有了梁帝对赤焰军的忌惮,有了梁帝对悬镜司的充分信任,有了谢玉上位的野心和对林燮祁王的嫉妒,这一切,就好像顺理成章似的。

大渝不说,西境大军不知道要说什么,梁帝即便猜疑也不会说,夏江之流是主谋者,绝不会让别人说。

这谎言,不需要其他的谎言掩盖,就这么成了天下人人都以为的事实。

就算是靖王,也没怀疑过这个。

所以,当卫峥站在靖王面前的时候,靖王才会说出那些话。

靖王:“那么,梅岭怎么会打成这样,林帅带领的赤焰军,是大梁国最强的战队,单凭谢玉和夏江从西境调来的十万兵马,怎么可能打成这样?”

卫峥:“难道连殿下也以为,我们是跟谢玉厮杀成这样的吗?以林帅的性格,我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只是当谢玉的屠刀举起来的时候,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已经没有力气了。”

靖王:“恶战?难道当年谢玉所报的,击退大渝二十万大军,力保北境防线不失,其实是你们的功劳?”

卫峥:“大渝以军武立国,如果不是我们赤焰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灭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皇属大军,大梁的北境怎么会有这十三年的太平?”

这个谎,就连最亲近赤焰军,最清楚赤焰军战力的靖王都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