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务员之死》是契诃夫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外套》是果戈里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两个故事的内容情节非常相似,都是讲述的一个低等级的文官故事,二者最后的结局居然一模一样:都因为“得罪了”大人物后,惊吓而亡。


(资料图片)

《小公务员之死》

《小公务员之死》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故事很简单,就是说的一个因为喷嚏屡次向将军赔罪道歉,终在惶惶中暴毙的“小人物”形象。

一个叫切尔维亚科夫的小公务员,在一次剧院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喷出来的口沫刚好喷到了坐在他前排的文职将军卜里兹查洛夫的脑袋上。

随后切尔维亚科夫开始恐慌,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向将军道歉,以至于将军都感到厌烦。对于他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甚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道歉的时候,将军并没有怪罪,还说没关系不要紧。

“没关系,没关系”,“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这就说明在将军眼里,这根本不是什么事情,甚至已经忘记了。但切尔维亚科夫却反复地提起并道歉,让将军很不满意。

最终在切尔维亚科夫第六次道歉时,将军大发雷霆,直接叫“滚出去”。随后惊恐的切尔维亚科夫就这样死去了。

再看《外套》简直跟《小公务员之死》一模一样。

《外套》

《外套》是果戈里的代表作,故事说的是一个“小人物”因为外套被抢,屡次向上反映情况,最后反映到一位“大人物”也是将军那里,结果“大人物”不仅没帮忙,反而一连串的发问,直接吓得“小人物”瘫痪,最后惶惶之中得病而亡。

巴施马奇金是一个九等文官,他一生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几十年如一日,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依然只能坐在“九品”官位上。他没有任何业余生活,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生活圈子十分狭窄。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下班后,他从来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匆匆忙忙地吃过饭后继续抄写从部里带回家的文件。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与世无争、如此勤奋的小人物,非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赞许和上司的赏识,升职加薪,甚至连同事的尊重都没有赢得。

作为底层公务员,他薪水很低,低到在寒冷冬天为自己置办一件新大衣的钱都没有。俄国彼得堡的冬天寒冷无比,寒风就像一根根锋利的刺儿扎向每个人的鼻子,可怜的巴施马奇金只能裹着单薄的外套。但这件单薄的、破烂不堪的外套已经不能够帮他抵御彼得堡的寒冷了。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去做一件新外套,于是他决定节衣缩食。每天晚上不喝茶也不点蜡烛了,如果需要做什么事情就去女房东的屋子里借光;怕鞋底磨得太快,踮着脚尖走路;怕衣服脏得太快,下班一回到家就把衣服脱下来。

就这样,他终于积攒够了添置一件新外套的钱,然后买了一件新外套。但这件外套他还没有穿暖就被一伙盗贼给抢走了。以至于巴施马奇金不得不为他的外套开始奔波。

他到处求人,甚至找到警察局长都无济于事,最后巴施马奇金决定去找一位显要人物帮助,这位大人物是前不久刚刚被提拔为将军的。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汇报后,他终于见到这位大人物。

结果等来的是大人物一连串的问话,“您不懂得规矩吗?您看您找到什么地方啦?您不懂得办事的手续吗?您知不知道是在跟谁说话?您明白不明白站在您面前的是什么人?您明白不明白,明白不明白?”

一连串的反问之下,巴施马奇金居然吓得魂惊胆裂、瘫软在地,最后被抬出了办公室,在回家的路上咽炎发作以致一病不起,最终而亡。

无论是《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还是《外套》中的巴施马奇金,与其说他们都是得病而亡,倒不如说都是死于“大人物”之手,死于那个残酷的专制、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契诃夫和果戈里通过低等文官之死,展示了当时俄国整个社会的病症,揭露了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以及令人窒息的黑暗俄国。

专制制度与官僚政治

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社会黑暗恐怖的时代。沙皇将国家所有大权集于一身,对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依靠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持着等级森严的统治。统治者和各级官僚们凶残横暴,政治腐败落后。专制统治、官僚政治和官吏等级下造就了俄国官僚主义横行与官场奴性盛行。

做官往往带有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很少有人将做官当成一种事业,反而多数人将做官当成一种出人头地的职业。官吏们口口声声说为民做主,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在官场中,特权等级制度与贪污腐败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

当时俄国的《官秩表》把文武官员分为14品,三个平行的官职,共26 2个官职:军官126人、文官9 4人、宫廷官员4 2人。《官秩表》第一次把文官和军官区分开来,文官最低的是1 4品文官,最高的是1品文官。参政院、各部部长、各省省长属于1 4品中的前4品,是最高行政职务。5到8品属于各部副部长、各部陪审官和省总督的中级职务。9到1 4品属于州参议员、法院陪审官、州级官员的下级职务。

武官中陆军最低的1品是准尉或骑兵少尉,最高1 品是陆军元帅;海军最高1品的是海军上将。炮兵元帅也属于最高1品。

另外《官秩表》又把俄国官员分为四类:一类是14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二类是5到8品级的中层行政长官;三类是9到1 4品级的下层行政长官;四类是没有进入《官秩表》国家机关中处理公文的的书吏人员,没有职务级别。

官僚制中的等级序列并非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化,而是职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正是由于职位有高低,权力有大小之分,上下级之间才具有稳定的命令、服从关系。但是,实际上它又实实在在地演变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地位尊卑,这其中,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和控制很容易转化为对下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压制,下级对上级命令的盲目服从也可能转变为对工作敷衍和不负责任的借口。

这种专制制度、官僚政治以及官僚制层级定了各级大小官吏只对其直接的上级负责,根本不对人民负责,同时也只有君主及受君主委托的监察机关才能对官僚们进行监督而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决定官员升迁与否的不是人民,也不是工作成绩,而是上级的赏识。

所以,这无形之中演变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底层的官吏如果要升职,需要挖空心思地取悦于自己的上司或者上级,必然在上级官吏面前卑躬屈膝、讨好谄媚、极力吹捧,把能用上的溢美之词都往上级身上堆砌。

切尔维亚科夫自打了喷嚏后内心一直处于不安、害怕的状态,他的不安源于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因喷嚏得罪了将军。他怕将军的残忍报复,怕自己的卑微位置不能自保,怕官场中恶化的人际关系会给自己带来厄运。身为小公务员的他深知官场黑暗,而自己身份、地位卑微,无权无势。在他们这种底层小公务员心里,上层的达官贵人无不透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代表着一种命令。切尔维亚科夫在大人物面前的拘谨、痛苦甚至恐惧实际是当时沙俄高压统治下底层官吏奴性心理的集中体现。

底层官吏对强权的恐惧与服从。只要有足够的权力,便可以为所欲为,这导致底层对强权产生了极端的恐惧,害怕稍有不从便飞来横祸。试想,如果不是经常在上司的呵斥下、压迫下讨生活,如果不是经常耳闻目睹许多同僚因得罪上司而遭灭顶之灾,巴施马奇金至于吓成这样吗?直接下瘫痪了。最后还一命呜呼。

契诃夫和果戈里的期望

契诃夫和果戈里二人之所以都要写这样一个故事,除了要揭露沙皇俄国专制制度、官僚政治的腐败外,更想表达的深层次意思是:作为一个体制健全的国家,如果当政者真真切切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执政者秉承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的思想,那么人民才会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