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1390年,朱元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罪名,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朱元璋借此案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事件历来被视为明代加强君权专制的标志。

胡惟庸案始末


【资料图】

在朱元璋反元起义,进而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胡惟庸一直是个小角色,当过县令,当过通判,好不容易在明朝建立后升任正三品的太常卿,但只负责礼仪祭祀,是个清水衙门的无权官僚。1370年,朱元璋把他调入中书省——明朝初年承袭元制,设置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乃国家第一要害部门。

当时有句话叫“有事当白中书省”,意思是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举凡政务,都得先报给中书省,中书省挑选不那么要紧的直接批复,相关国本的大事写明处理意见,上呈皇帝决断。由此可见中书省的地位多么重要、中书省的官员们有多大权力了。

1377年,胡惟庸升任中书左丞相。从1373年到1380年,大明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最大的官员就是胡惟庸。据说他一贯瞒上欺下、作威作福、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坏事做尽,朱元璋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胡作非为而丝毫不加管束。

胡惟庸倒台的苗头出现在1379年,当年发生的两件事使朱元璋开始疏远胡惟庸。第一件事源于胡惟庸的儿子命车夫驾马车在大街上飙车,结果因车祸致死,胡惟庸伤心难过之下,下令处死了车夫。对这种诿过旁人、草菅人命的行为,朱元璋大为恼火,把胡惟庸叫来狠狠训斥了一番,甚至还说:“杀了人,你得偿命!”吓得胡惟庸连连磕头,好不容易才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

第二件事发生在当年9月,占城国(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派使团前来进贡,中书省的官员没能及时把消息奏报给朱元璋。有个宦官正出门,碰见了占城国使团,回来向朱元璋禀报,气得朱元璋直拍桌子。于是责问胡惟庸和中书右丞相汪广洋,两人辩解说这都是礼部的错。朱元璋再召礼部官员来询问,礼部官员回答:“早就已经上报中书省了,我们并无责任。”

朱元璋盛怒之下,把中书省和礼部的官员全都关了起来,派专员严加讯问,追究主谋——“究竟是谁想要欺瞒朕,架空朕的权柄?”最后所有线索,全都归结到了汪广洋头上,于是勒令汪广洋自杀谢罪。

两件事越扯越大,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胡惟庸都全身而退,但朝廷百官就此都认识到,朱元璋已经不信任胡惟庸了,想找机会收拾他,于是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到了1380年正月,御史大夫涂节突然揭发说,胡惟庸不止擅权,他还想要造反。

收到涂节的奏疏,朱元璋大怒,立刻下令逮捕胡惟庸,彻底调查此事。时隔不久,中书省一名中级官员商嵩奏报说:“胡惟庸确实想要谋反,臣手里掌握着证据。不仅如此,涂节和御史大夫陈宁也是同谋,涂节是看到阴谋即将败露,这才反戈一击,出首告发的。”

就此掀起了惊天大案,包括胡惟庸、涂节、陈宁在内的大批官员纷纷落马,全都被押赴刑场砍了脑袋。然而胡惟庸案并没有因此结束,此后不断有新的证据出现,牵扯到的官员也越来越多。1387年,有官员突然揭发胡惟庸勾结倭国,想要谋刺朱元璋;1390年,被俘的元将封绩交代说胡惟庸曾经通过他联络北元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想要借兵南犯;1390年,大将陆仲亨的家奴封帖木告发陆仲亨和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功臣通同胡惟庸谋反……

一直到1392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杀12年以后,靖宁侯叶升因为胡惟庸案掉了脑袋,这案子才终于了结。12年中,先后被杀的人超过了3万。

400个日本刺客?

通倭谋反的指控是在1387年,即胡惟庸被杀的7年后才被提出的,主要牵涉到一名地方武官——宁波卫指挥使林贤。明朝的军事力量,以五军都督府统辖,分为卫或者所,一卫5600人。卫的最高长官就是指挥使,正三品官。

据说,胡惟庸曾经暗中买通了林贤,然后假装上奏说林贤有罪,免官罢职,把他流放到了日本,让他趁机结交日本君臣,阴谋造反。

过了几年,一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胡惟庸再次上奏,要求恢复林贤的职务,把他从日本给召回来。随即胡惟庸便委派自己的心腹前往日本寻找林贤,趁机暗中致信日本国王,请求借兵相助。于是,林贤就和日本国王商定了一项刺杀朱元璋的计划。

林贤才刚回国,日本朝贡的使团也来到了南京,向朱元璋进献日本特产——一种巨大的蜡烛。据说使团随员总共有400人,全都是士兵假扮的,他们把火药和刀剑都暗藏在大蜡烛里,想要趁乱纵火,杀入紫禁城,谋害朱元璋。

日本使团来到南京后,听说胡惟庸的阴谋已经败露。再加上他们携带的国书不被礼部所认可,朱元璋拒绝接受贡品,这些刺客只好灰溜溜回了國。耐人寻味的是,如此惊天大阴谋,并没有被当场揭穿,过了几年,林贤才突然遭人告发,把这件事和盘托出。

有关胡惟庸通倭之事以及刺杀计划,明明白白记载在正史里,似乎无可怀疑,然而详加探查,却透露出种种疑点。

比如,和胡惟庸相勾结的日本国王究竟是谁?人们知道,日本并无国王,勉强可以加以国王名号的,是南北朝两位天皇和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好在史书上明确记载了日本使团团长的名字,这是一个人们熟悉的名字——如瑶。如瑶奉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之命,组团来南京朝贡,是在1381年7月15日。这是在胡惟庸被杀一年多以后,时间上也说得通。那么,所谓的“日本国王”,肯定既不是指天皇也不是指幕府将军,而是指怀良。

奇怪的是,就胡惟庸来说,他或许真有造反之心,想谋害朱元璋,但勾结北元还勉强说得通,怎么会想到去勾结日本呢?日本当时南北两朝激战正酣,怀良又怎么会答应胡惟庸的借兵请求呢?

从中国传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400个刺客并不算多,哪怕阴谋败露,尽数覆灭,也没有什么可惜的。然而若站在日本的角度,尤其是站在怀良的角度去考虑问题,400人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日本的国情和中国不同,兵和将必须截然分开:兵就是农民,平日生产,战时才被拉上前线,训练程度很低,根本不可能参与这种机密行动;将就是武士,虽然最低级的武士也是半耕半战,但普遍训练有素,纪律性也比较强。所以,日本使团的400个所谓“兵卒”,肯定都得是武士。那么,1381年前后,怀良四处逃窜,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毫不心痛地派出400个武士来吗?

而且,杀死朱元璋,究竟对怀良有什么好处?当然,倘若朱元璋被杀,中国肯定大乱,就不可能远征日本了,但与其如此,还不如上表称臣。万一阴谋败露没杀死朱元璋,大明王朝很可能大兴问罪之师,怀良不是自掘坟墓吗?

1381年,如瑶接到了礼部递交的责备日本君臣的书信,回去交给怀良,怀良随即回信,羞辱朱元璋,此信是在1382年送达南京的。这是怀良派往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批使团,此后不久,他就把征西将军的职位让给侄子良成,自己归隐田园,两年后死在一个名叫矢部的小地方。

胡惟庸案背后

不过,应该注意林贤任职的地点,是在宁波。宁波在元朝叫庆元路,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认为这个名字有庆贺元朝之意,所以改为明州府,1381年又避国号“大明”,改称宁波府。庆元、明州,乃是倭寇经常侵扰之地。所以林贤肯定和倭寇打过交道,他与倭寇暗中勾结,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胡惟庸上奏罢免林贤,把他赶去日本的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日本当时并非中国真正的藩属国,哪有把罪臣流放到非藩属的外国的规矩呢?倘若林贤是主动请求流亡日本或别的海岛,那还勉强说得通。但问题就在这里,倘若刺杀朱元璋的阴谋确实存在,那胡惟庸、林贤勾结的很可能并非真正的日本国,而是倭寇,倭寇假借日本国王使臣的名号,意图刺杀朱元璋,本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存在这么一种可能,就是胡惟庸勾结倭寇的阴谋在许多年以后终于败露,林贤被拷打招供,记入史料。然而,后世史官按照案发时间去搜寻日本使团来华的记录,结果只找到了如瑶这一条,于是就顺理成章安在如瑶身上了。如瑶的后台乃怀良,所以就把这个伪称的“日本国王”也拉上了黑名单。

那么,换一个思路来考虑问题,把日本刺客和怀良扯上关系,究竟是后世史官的错误,还是当时大明朝廷有意为之?

胡惟庸谋反一案,不仅仅通倭,如前所述,疑点甚多,很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有预谋的假案。值得注意的是,胡惟庸被杀时的罪名其实并不包括谋反——虽然他是因为被告谋反而遭逮捕的——而是“擅权枉法”,相关谋反的种种证据,包括勾结外寇,全都是此后12年间陆续被“挖掘”出来的。

其实,从胡惟庸进入中书省,进而当上实际的一把手开始,事情就变得异常诡异,仿佛朱元璋非常看重此人,预先为他铺好了擅权的道路。后世的历史学家分析,朱元璋重用和纵容胡惟庸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废除宰相制度。要想达成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找一个无根基、无人缘,喜欢胡作非为的人来当宰相,先让他搞到天怒人怨,然后皇帝再出来收拾残局,趁此通告天下:看,宰相都不是好东西,说明宰相制度從根子上就是错误的,必须革除。

刘基曾经说过,胡惟庸是一匹劣马,用他拉车肯定会翻。然而,朱元璋根本不听,或者不如说,正因为听进去了才执意要重用,他就等着翻车的那一天。朱元璋这条计,埋伏时间够长,发动起来也足够激烈,借着收拾胡惟庸,趁机把中书省给废了,此后六部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奏,中间不必再横插一个宰相机构。

朱元璋借着这个案子不但废除了宰相制度,还大开杀戒,把大批功臣和高官都送上了断头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