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顾曲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他从小与孙坚长子孙策为友,后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其弟孙权主政,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继又官拜前部大都督,挑起军事指挥的重任。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号称八十三万的大军南下,周瑜和鲁肃(赞军校尉)坚决主战,并率吴军与刘备联合作战,大破曹兵于赤壁,创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业绩。他不仅年轻有为,智勇双全,而且多才多艺精通音乐,即使饮酒三爵以后,弹唱乐曲者如有错误,他也能听得出来,而且一定要回头看看,所以时有民谣:“曲有误,周郎顾。”由此而衍化出“周郎顾曲”的成语。

戏画《黄鹤楼》


(资料图片)

周瑜为人,史料有据。《三国志·周瑜传》中称赞他健壮貌美,处事大度,豁达开朗,大体能得人心。他和孙策同岁,交往之情弥笃,曾把自家大宅让给孙策居住,每天上堂跪拜其母问安。后来得到乔公的两个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成为连襟姻亲。《江表传》中说,东吴荡寇将军程普,自恃年长资深,经常轻侮周瑜,而周瑜为了大局却从不计较。后来程普终于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不但表示衷心佩服,并在赤壁之战中尽力配合,同心破曹。而曹操的谋士蒋干,也称赞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风。

戏画《芦花荡》

然而,在《三国演义》以及由此而敷演的杂剧、传奇和传统戏中,却把周瑜写成嫉才妒能、气量狭小的人物,动辄心浮气躁不能容人,尤其忌恨诸葛亮,以至从内心深处发出“既生瑜而何生亮”的愤怨之语。这全是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对周瑜品格的扭曲。秦腔《回荆州》中有一折《芦花荡》(也叫《三气周瑜》),写刘备偕孙尚香返回荆州,周瑜率兵追赶,张飞奉诸葛亮令,假扮渔夫潜伏芦花荡,将周瑜三擒三纵,使其愤极吐血而亡。

实际上,周瑜是在赤壁大战之后,为了攻取蜀地吞并张鲁,在行军路过巴丘时因病亡故,年仅36岁。他在24岁闻名江表时,诸葛亮(181-234)还是18岁的年轻人,直到8年后才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反映三国故事的传统戏中,诸葛亮在《葫芦峪》之前,是以“黑三绺”须生饰演,而周瑜在其出现的所有剧目中,均以文武小生饰演,从而给观众留下孔明先生老谋深算,江南大都督一直是“小周郎”的印象。客观上不仅将二人的年龄颠倒了,也让周瑜的人品蒙受了千古冤枉。

李东桥、王航师徒

之《黄鹤楼》周瑜

李东桥 · 黄鹤楼

展学昌 · 黄鹤楼

张晓斌《阴差阳错史与戏》节选

编辑/刘军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