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於道实有省,爵位岂所营。
在古代想要当官,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就是老老实实地去考科举,考上科举之后,朝廷就会给予收官,然后根据之后的表现来判定之后是否升迁。第二条路就是出生于一些权贵家庭,直接获得爵位。但不管走哪条路,想要当上大官,都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在我国的古代,有着不少的“一字并肩王”,那么这种算多大的官呢?如果放到我们现在,“一字并肩王”和一种称号差不多。
最高等级的荣誉称号
在封建社会,官员有两套体系,一种叫做职官,另一种叫做爵位。我们平常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的九门提督、两江总督之类的就属于职官,王爷、侯爷之类的就属于爵位。但不管是职官还是爵位,通常到了一品就顶天了。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名臣子,他获得了非常高的功劳,但他之前就已经有很高的地位了,属于赏无可赏的地步。那么这时候皇帝会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通常就会给予一些荣誉称号,通常比较常见的有太子少傅,太子太傅之类的,“一字并肩王”也属于这一类的荣誉称号,就如同现代人所说的“荣誉教授”。像这一类的称号,通常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但实际手中并没有对应的权利。不过相对于太子太傅这一类的称号而言,“一字并肩王”又有一些不同,这个称号只会授予皇室宗亲,而不会授予给没有皇室血统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最高等级的爵位。
古代的爵位体系
我国的爵位体系和西方的较为相似,都是呈金字塔形状的,不过名字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爵位一共分为七等,自上而下分别是:皇帝、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皇帝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他高高在上,王爵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王爷,这七个档次可以以此类推下去。不过要注意一点的是,即便是相同的爵位,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说王爵,我们平常所听到的秦王、齐王、楚王之类的就属于亲王,是属于最顶级的王爵,而像中山靖王,陈留王之类的,就属于第2等的爵位。
我们从“一字并肩王”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爵位属于王爵。我国从汉朝开始,就有着异姓不得封王的传统,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个称号只能封给皇室宗亲。在皇帝和王爵这两个等级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小的划分,那就是太子。那么“一字并肩王”和太子相比,谁的地位更高?从等级上来说,肯定是太子高,因为太子距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而王爵相对于皇帝差了整整一个档次。
受封“一字并肩王”的李世民
历史上也有过几位颇为著名的“一字并肩王”,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无疑是李世民。当初李渊在成功当上皇帝后,把自己的嫡子封为亲王,李世民这时候就被封为了秦王。而唐朝此时定都的是长安,属于秦地,这时候李世民的爵位就是仅次于太子的亲王。当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李渊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而太子李建成正值壮年,李渊的心中不免有一些疑虑,所以他选择了制衡的方式,以李世民来制衡李建成,让他能安安稳稳地做皇帝。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李建成是太子,而李世民只是秦王,两人在身份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最后李渊就封李世民为“一字并肩王”,将他的地位提了一个档次。在有了秦王的爵位打底后,再受封“一字并肩王”,李世民这个时候在爵位上,就已经可以和太子相提并论了。不过李渊这样的做法也给自己埋了一个雷,在玄武门之变后,他就直接被儿子赶下了皇位。但正史中对于“一字并肩王”并没有什么实际描述,通常只出现在一些民间传说或者小说演义当中。
结语
而在一些野史或者演义之中,还有一些人获得了“一字并肩王”,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薛仁贵。演义中是这样描写薛仁贵的,由于他立下了大量的功绩,于是就给他封了一个“一字并肩王”。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是根本不存在这件事的。根据历史记载,薛仁贵地位最高的时候,爵位只是平阳郡公。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爵位属于公爵,公爵一共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国公、郡公、县公,而他这个平阳郡公,属于公爵中第二等的郡公,离王爵还差得很远,更别提王爵中的佼佼者“一字并肩王”。
参考资料:《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