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薨逝,诸王到南京奔丧,归国时朱元璋给每个藩王配置了一名僧人,要求诸王在藩国内也要经常为马皇后诵经祈福,跟随朱棣回到北平的是道衍和尚,也就是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朱棣与姚广孝
01奇怪的姚广孝
道衍和尚俗家姓“姚”,朱棣赐名“广孝”,故称姚广孝。
姚广孝是个怪人。姚家世代行医,他却在14岁时出家为僧,做了和尚却不礼佛,反而和道士交往密切,甚至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都是出家人,都应斩断尘缘追求出世,他却钻研入世的儒家经典。早年游览嵩山寺时,相士袁珙描述他为“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是忽必烈的重要幕僚,曾经拜师虚照禅师,后来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
听到袁珙的评价,姚广孝大喜过望,很多人凭此说姚广孝有一颗辅佐圣王开创帝业的心,个人却不这么认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姚广孝是苏州人,而在南方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军势力,此时正是辅佐圣主逐鹿中原的大好时机,正值青年的姚广孝却隐居避世,实在让人难以琢磨。
会有人反驳后来他不是辅佐朱棣造反成功了吗,也许在他眼中朱元璋、张士诚之流都是草寇,所以不愿意出山,直到遇到了朱棣。这样的理由牵强附会,要知道姚广孝遇到朱棣时已经48岁,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已经65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姚广孝恐怕真的不敢奢望能活到这么大,不趁着年轻一展抱负,难道真的可以预见未来,遇见朱棣?因此个人推断,姚广孝是跟着朱棣后逐渐有了造反心思的。
姚广孝是一个怪人
02朱棣和姚广孝之间的“谣言”
谣言一:“臣奉白帽著王”
根据记载,朱棣与姚广孝投缘就是因为这句“臣奉白帽著王”,“白加王”是个“皇”字,姚广孝暗示要帮助朱棣成为“皇”,朱棣大喜便带着姚广孝回北平。为什么说这句话是谣言呢?姚广孝和朱棣是在洪武十五年相遇的,这一年朱元璋春秋鼎盛,太子朱标意气风发,整个帝国都知道朱标是下一任皇帝,朱元璋也为他铺好了路,此时距离朱标去世还有十年,试问姚广孝哪来的信心帮助朱棣从朱标手中夺走皇位?恐怕这时的朱棣也没有、甚至不敢有一点这方面的心思吧!况且姚广孝随朱棣去北京,是由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荐,朱元璋首肯,并不是两人惺惺相惜。
“白加王”等于“皇”的桥段在《雍正王朝》中也有体现,剧中被道士冠以“白加王”的是八阿哥胤禩,而胤禩的扮演者王绘春在《山河月明》中扮演姚广孝,还真是巧合。
八爷转身成了姚广孝
谣言二: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这是《明史》中的记载,说姚广孝在燕王府后院秘密练兵,铸造军械,怕府外听到声音特地养了一群鹅,用鹅的叫声掩盖院内兵甲之声。
为什么说它是谣言呢?朱棣是燕王,朝廷标配燕山左、中、右三护卫,军力配置过万,这些都是朱棣可以直接指挥的亲卫部队,想要训练军队直接在燕山卫军营里训练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到王府内秘密练兵?而且朱棣多次节制北平驻军出塞作战,燕山三卫也都随行,他们都是百战之士,统领张玉、朱能、邱福等人也都是名将,何须一个老和尚来练兵?此外还在王府内铸造军械,直接在燕山卫报个空饷,让朝廷配给不是更方便?
靖难之役爆发时,朱棣提前让张玉等人在王府埋伏了800护卫,诱杀了北平布政使等官员,随后靠这800人一夜时间夺下了北平城,整个过程中没见到这支姚广孝训练的私军任何身影,岂不矛盾?
谣言三:姚广孝没上过前线,被过分神化
上文说过靖难之役爆发时,姚广孝已经65岁了,持续近四年的靖难之役,姚广孝确实没上过前线,一直和朱高炽留守北平,很多人由此认为姚广孝作用有限,被过度神化了,其实不然。
姚广孝之于朱棣,并不是郭嘉之于曹操,法正之于刘备,他更像是曹操的荀彧,刘备的诸葛亮,军事谋略是次要的,更多是战略方向的,同时还是精神层面上的支持者。
朱棣造反之前问姚广孝,“民心向彼,奈何?”如果天下人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回复:“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天道在我,不论民心,由此坚定朱棣造法的决心。
靖难誓师时,突然刮起大风,吹落瓦片,瓦片坠地破碎,一般都认为是不吉利的,朱棣和众将士也是脸色凝重,姚广孝立忙补救道:“瓦堕,将易黄也。”藩王建筑的瓦片用绿色,现在绿色的瓦片碎了,意味着将来要换成黄色瓦片,那便是入宫做皇帝。众人心定。
东昌之战,大将张玉战死,若不是援军赶到朱棣也要交代在那里,这场惨败让朱棣第一次对靖难之役的未来产生了怀疑,回到北平后意志消沉,正是姚广孝的引导让朱棣重拾信心,再次领军出征,哀兵必胜,一举击败了盛庸。
东昌惨败
这些都是姚广孝在精神层面给予朱棣的重大支持,在战略方面,姚广孝也功不可没。
燕军围攻济南,铁铉诈降诱骗朱棣入城受降,却在城门处放置铁闸,差点将朱棣砸成肉泥,随后在济南城上高挂朱元璋神位,逼得燕军不敢放炮。朱棣对铁铉恨得牙痒痒,发誓一定要拿下济南将铁铉千刀万剐,大军由此被牵制在济南城下3个月。北平的姚广孝发现问题不对,再拖下去士气一定会受到影响,而且南军也不会眼睁睁看着济南被围,于是赶紧写信给朱棣,要求他撤军,否则容易发生变故。朱棣是被情绪影响了思考,经姚广孝提醒,醒觉过来,连忙下令撤军。
靖难之役为什么持续4年?因为朱棣与南军在河南、山东等地来回拉锯,双方在拼消耗,姚广孝又给朱棣写信,信中有那句著名的“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姚广孝分析建文帝都把军队派到前线了,京城势必空虚,他告诉朱棣不要管一城一地的得失,应当直捣黄龙,率军直扑南京,只要攻下南京,拿下建文帝,一切都迎刃而解。朱棣看后醍醐灌顶,事情果真如姚广孝预测的那样,兵临城下时,南京城内守军捉襟见肘,建文帝无奈逼迫勋贵守城,就连周王都被安排守城门!朱棣毫不费力进了南京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疾趋京师”是否可以和“隆中对”相媲美?
朱棣与姚广孝,亦君亦友
03黑衣宰相姚广孝
朱棣做了皇帝后,对姚广孝非常尊重,让他还俗做官,被姚广孝拒绝,朱棣也没有强求,封他为僧录司左善世,加封太子少师,此后朱棣不再称呼其名,而是称他“少师”,旁人尊称其为“姚师”。
姚广孝不参与具体政务,但是朱棣要求他必须出席朝会,朝会结束后就拉着他一起去下棋,棋盘间也会咨询他对一些国家大事的看法,很多时候姚广孝的意见能左右朱棣的决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影响力,加上喜欢穿黑衣,时人称之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与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有善缘。靖难之役中,李景隆50万大军围攻北平时,正是姚广孝帮助朱高炽守下了北平,朱棣北伐时也都是让姚广孝辅佐朱高炽监国,朱瞻基出阁读书时朱棣把他交给了姚广孝,姚广孝对这个聪明的皇孙也非常看重。
姚广孝是朱瞻基的老师
朱高炽太子位置受到威胁时,姚广孝也会运用影响力从侧面给予帮助,因此朱高炽登基后,非常礼遇姚广孝,在其去世七周年忌日时,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并将其配享朱棣庙庭,姚广孝是配享太祖、成祖庙庭的30余人中唯一一名文臣,这是莫大的荣誉。
朱棣能当皇帝,姚广孝“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帝业已成后他却能甘于寂寞,不肯还俗做官,朱棣赐予的住宅侍妾全部退回,一人独守庆寿寺。他还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他还设计了北京城的布局,他还监修了《太祖实录》等等,当真是一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