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3年,曹操在平定关中之后,他为了报赤壁之战战败之仇,于是他率领着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南下,往濡须口进军。孙权收到消息后,立即派周泰前往迎敌,周泰也没让孙权失望,成功将曹军的先锋部队击败。在此之后,孙权亲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当时孙权暗中让甘宁夜袭曹营,以挫败曹操的锐气,而甘宁仅带一百多人悄悄进入曹军营地,斩杀了数十人,大获成功。

在此之后,曹军水师计划从濡须出兵,夜渡洲上,却被孙权的水师将领董袭包围,三千余曹军水师被俘,再加上曹军当时沉没被溺死的将士也有数千人之多,正因计划失败,曹操不得已,只能让水军坚守水寨不出。在第一次濡须口之战中,两军对峙一个月难分胜负,曹操无奈只有撤兵。

后来,曹操计划第二次东进征讨孙权,消息传回东吴后,孙权在濡须口屯兵据守,控制濡须水和长江交叉点,又命吕蒙当都督,驻守交叉点,利用船坞和强弩以抵抗曹军。由于当时天气恶劣,以至于曹操前锋大军奔赴现场时,主力大军尚未到达,张辽等人在与东吴大军接触后不久,就被曹操命令退兵。后来,曹操虽再次猛攻濡须口,但由于曹军不善水战,东吴大军在吕蒙与蒋钦的带领下奋力抵抗,虽然最后曹操取胜,但没有攻入东吴腹地,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可见在曹操时期,他并没有在攻打东吴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人认为,既然从濡须口进攻孙权效果不佳,而后来刘备东征时曾从秭归出发,为何曹操不从秭归攻打孙权,以占据东吴呢?事实上,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进军路线选择从秭归出发,主要原因还是当时蜀汉的现有条件限制,东征对于他而言顺流最大程度上可以保存战力,交战时肯定占优势,只是一旦战败,逃命变得困难许多。

而陆逊当年在追击关羽时,他放弃关羽转而攻打武陵,目的就是为了把关羽逼上绝路,以防止关羽逃生,同时也可以防范刘备复仇。即便是后来晋灭东吴时王濬敢这样做,也是因为当时有王浑、杜预几路配合,同时进攻,让孙皓大乱阵脚,没办法同时御敌,再加上东吴半数主力大军都在交州,才能取得胜利。再加上当时蜀汉已被晋国占据多年,国富兵强,即使是战败几次,晋国也仍占优势。

也就是说,很多要道关隘都在孙权手中,刘备也只能从秭归出发,出三峡,除非刘备翻越武陵山脉奇袭江陵,否则他只能从秭归朝东吴腹地深入。而曹操如果是要像刘备一样避开自己的短处水战,而与东吴打陆战,也就是在夷陵开战,那曹操不仅要先绕到入夷陵,而且还要陷入与刘备一样的困境之中,这对于曹操来说是十分不划算的。更何况在曹操的理解中,他自己在赤壁之战后已经吸取了大量经验,水上作战不一定会打不过孙权,还有他的兵力比孙权多很多,因此理所当然与孙权交战出兵濡须口是最好的选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