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相对,胜负是军事实力的较量,假象只是用来掩盖真相、欺骗敌人的。
假象不能制服敌人,绝对不能侥幸求成。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孙膑兵法》)两军对阵,胜负是军事实力的较量。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逛也。”(《三十六计》)假象是用来欺骗敌人的,不是用来制服敌人的,假象只是用来掩盖真相的。
“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三十六计》)从无到有,则由假而真,由虚而实,无不能战胜敌人,有则可以战胜敌人,这叫“无中生有”之计。
“能欺一事,不能欺诸事;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清蔡锷:《曾胡治兵语录》)一种假象,对某一件事情有欺骗性,但不可能对其他事情都有欺骗性;对某一件事情来说,也只能欺骗一时,之后就不可能有欺骗性了。所以说,胜负分晓,最终是取决于双方的军事实力,“以形相胜”。
实力应该是一个综合评估体系,不单纯是兵力多少的问题,势态与计谋,也是重要的因素。
兵力和势态可以明察,计谋则必须思辨。对局过程,即使高手,错失良机,也时有所见,分析不周,算计不准,反被利用,陷于死地,兵力再多,有什么用?诸如此类,是“审势”、“审机”的问题,也是“方略”和“布置”的问题,一言以蔽之,计谋的问题。
例1,徐天红(献卒引仕)瞻前顾后
1.炮五平六……(图1),黑方应该怎么走?
图1
黑方车马卒,近卫全无,红如运炮拴链,黑方就危险了,卒4进1献卒引仕,先弃后取,仕五进六,车6进1逼将归位,车占中路,红方反被牵制,即成和势。
实战的走法是:1.……卒4进1。
2.仕五进六,车6进1。
3.帅四平五,车6平5。
4.仕六退五和局,“知彼知己”,首先是子力的比较,红方车炮双仕,黑方车马卒,近卫全无,取胜的可能性很小,侥幸求胜,必是败家。
因为预先掌握了敌情,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有正确的比较分析,取胜有充分的把握,所以,百战百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知彼而知己,胜负的几率各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明刘伯温:《百战奇略》)用兵打仗,所谓进攻,就是了解敌情,认定敌人可以被打败,就出兵攻打,没有不胜的。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明刘伯温:《百战奇略》)用兵打仗,所谓防守,就是对我军的情况有正确的分析,自知暂时还不具备战胜敌人的条件,就严防固守,伺机待变,当条件充分,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再出兵攻打,没有不胜的。
例2,李义庭(进马捉车)弊绝风情
1.兵七进一……(图2),黑方应该怎么走?
图2
双方子力的相差并不大,关键是黑方的局势被动,边线的车马以及唯一的中卒受制;红方弃相进兵,力小势大,黑如车9进2,则车七平五,黑方的局势就会急转直下;黑方比较有利的条件是边线的车马与象的组合关系,具有潜在的、拼兑的能量,马4进5,乘捉车之势而进7,即捉死兵,并兑车,和势。
实战的走法是:1.……马4进5。
2.车七平五,马9进7。
3.兵七进一,车9退1。
和局,黑如杀相,侥幸求胜,必是败家。
红方兵七进一,即为“敌始有谋”,黑方马4进5,“从而攻之”,踩兵兑车,“使彼计衰”,被迫言和,实为“屈服”。这就是说,“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也是“知彼知己”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孙子兵法》)我之所以守,是有利的条件少;我之所以攻,是有利的条件多。在对局过程中,具体回合的攻守,取决于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正确分析,不打没准备的仗,不打没把握的仗。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成大事难,作小事易,利害相关,成败一体,欲求其利,必防其害;欲求其成,必防其败。意思是说,欲谋大利,也可能深受大害,所以,必须三思而后行,强调的是把握战机的重要性。
“古之善战者,无幸胜而常有功,计必胜而后战。”(宋《何博士备论》)自古以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绝不侥幸取胜,常有战功,是因为预先有必胜的计谋,而后打斗决战。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致,制的假借。
“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明刘伯温:《百战奇略》)对敌人的计谋,在敌人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必须予以及时反击,使敌人的计谋不能得逞,并屈服于我军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