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他身为南明弘光朝廷的重臣,死守扬州,被清军俘获之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其忠义气节备受后人敬仰。可是,清兴明亡之际,史可法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表现丝毫也不值得夸耀,可谓是拙劣之极。

南明弘光朝廷的重臣史可法

1644年春天,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了。

而在中国南方,明朝还有一整套政府行政班子存在。史可法是明朝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此时的史可法,就成为南明最有权势的重臣。

如果史可法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干才,此时此刻正是他大展才华的历史机遇。可惜,史可法并没有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他书生气十足,竟然对天下大势毫无清晰的认识,以致一系列昏招迭出,最终误国误民,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和个人生命。

一.犹豫彷徨,丧失良机,失去拥立之功,被排挤出朝廷权力中心。

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太子与永王、定王都被李自成俘获了。南明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赶快拥立一个皇帝,稳定局面,以图中兴。

皇位的直系继承人没有了,那就只有从旁系中血脉最近的藩王中挑选了。而经过大臣们的选取,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皇帝人选是现成的,就摆在那里。但是,史可法却犹豫不决。因为他是东林党魁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而东林党与老福王的恩恩怨怨,使得史可法心理上不愿拥戴福王朱由崧继承明朝大统。他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但是,他需要征得其他大臣的同意和支持。

就在史可法犹豫彷徨之际,南明江北四镇军阀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以武力为要挟,进入南京,拥戴福王朱由崧当上了皇帝,成立了弘光朝廷。

就这样,史可法失去了拥立之功,被马士英排挤出了朝廷,离开了核心决策层,外出督师去了。

二.不明天下大势,幻想“借虏平寇”,失去进取中原的大好时机。

南明军队操练图

史可法对当时的天下形势看不清楚,没有认识到满清是最大的敌人,竟然幻想借助清军的力量,消灭李自成农民军,然后划江而治。

南南明弘光朝廷上下都对满清击败李自成农民军感激涕零,他们满心幻想着“借虏平寇”,然后用金银财富换取满清退回关外,最不济也是划江而治。因此,史可法等人都建议弘光帝向满清派出使团,携带大量财物,示好清廷。

结果就是使满清的主政者多尔衮等人看清了南明弘光朝廷的腐朽无能,坚定了清廷扫平江南,一统天下的决心。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借虏平寇”,不过是史可法与弘光朝廷的一厢情愿而已,满清对他们的幻想和示好,根本就不屑一顾。

三.姑息纵容江北四镇军阀,未能树立权威,掌控军队,进取中原。

南明江北四镇分别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他们以对弘光帝的拥戴之功,飞扬跋扈,看不起朝廷。史可法身为督师,对他们竟然毫无办法,一味地迁就姑息。

南明弘光朝廷的重要将领高杰

高杰在扬州肆意烧杀抢掠,引起扬州地方的强烈反对,史可法不敢制裁高杰,还帮高杰在朝廷里掩饰罪行,使得高杰愈发狂妄。

南明江北四镇唯一抗清而死的将领——黄得功

高杰谋杀总兵黄得功未成,黄得功引兵攻击高杰。史可法两边和稀泥,让高杰赔偿黄得功300匹好马。而高杰只给了300匹劣马。史可法在无奈之下,只得自掏腰包,买了300匹好马,送给黄得功,才算是了结了这件事。

史可法外出督师,却不能节制各镇军队将领,造成自己以后坐守孤城,竟无军队来援救,这真是可悲可叹啊。

四.书呆子气息,无通达权变之才,错失掌控军队的良机。

南明江北四镇中,高杰所部兵力最多,战斗力很强。在高杰被许定国暗杀以后,史可法到高杰军中慰问,并任命高杰的儿子接替高杰的职务。

高杰的妻子邢氏担心儿子年幼,无法节制军队;就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的请求。

这应该是史可法与高杰所部拉近关系,掌控这支劲旅的最佳机会,史可法理应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史可法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酸腐文士,他嫌弃高杰出身于流贼,坚决拒绝了邢氏的请求。

而且史可法提出一个解决办法:让高杰之子拜太监高起潜为义父。

这让邢氏与高杰的部将们大失所望。你自己不作,而让一个太监来作,明摆着是看不起人嘛。

南明将领高杰的军队

于是,这支劲旅与史可法及南明朝廷离心离德,在清军到来之时,全部投降了。这支军队中包含有李成栋、李本深等以后在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史可法的迂腐,让南明及自己失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五.惊慌失措,无计可施;毫无主见,坐困扬州。

1645年,清军消灭了农民军之后,进军江南。南明各镇军队纷纷不战而降。

史可法身为督师,毫无御敌之方略,惊慌失措之下,竟然还闹出了笑话。他调遣军队时,对一支部队竟然一天下了三道命令,让部队将领无所适从,只得对部下叹息说:“阁部方寸乱矣,岂有千里之程,如许之饷,而一日三调者乎!”

史可法坚守孤城扬州

史可法在扬州最后时刻,军事上的表现可谓是一塌糊涂。

清军刚刚抵达扬州时,总兵刘肇基建议乘敌人主力未到,立脚未稳之机,出城一战,挫其锐气。史可法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

扬州西门外有一片林地,影响防守。将领们要求把它砍伐干净,不让清军利用,以利于守城。

史可法却说,那是明朝大臣的坟地所在,不能砍伐。

有将领出城投降清军,史可法既不制裁,也不阻止,任其自行其是。

最后,清军主力赶到,用红衣大炮猛轰扬州城墙,攻陷了扬州。

南明军队在扬州与清军血战

史可法自杀未成,被清军俘获。清军劝其投降,史可法断然拒绝,慷慨就义。

纵观史可法的表现,可以说,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成绩都是很不及格的。唯有气节值得颂扬。

由于史可法是南明重臣,官高任重,身系国家社稷的安危,所以,他的死难令人最为敬仰。后人也把史可法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来纪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史可法不是完人,他政治才智不足,因而导致他的作为也有误国误民的方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