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1399年形势图
01
建文元年(1399年)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靖难。
建文帝朱允炆则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20万大军讨伐朱棣。
八月,传回靖难军队在真定击败长兴侯耿炳文的消息。
朱允炆一个卧了槽:当年耿炳文硬抗张士诚十年,现在一个月就让朱棣打败了?
太常卿黄子澄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
接着给出意见:“北平不过一隅之地,我们只要调集大军四面围攻北平,燕一定兵败。这就是个顺风碾压局嘛!”
朱允炆:“嗯~有道理。那换谁当大军统帅呢?”
黄子澄:“曹国公李景隆可以胜任。”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
李文忠是一代名将,身为人子的李景隆自然也不白给,黄子澄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力荐李景隆为帅。
看着黄子澄信心满满的样子,朱允炆深表同意。
就把当时应天府周围的精锐部队全部都交到了李景隆手上,共计五十万人马。
希望他可以一举平定燕王的“叛乱”。
至此,削藩小分队组建完毕——
队长:朱允炆
队员:李景隆
黄子澄
齐泰
方孝孺
李景隆挥师北上,直扑北平,准备一举消灭燕军。
听说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前来,朱棣乐坏了。
跟朱允炆不同,朱棣很了解李景隆的底细。
《明太宗实录》载: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
所以仗还没打,朱棣就知道自己赢定了。
其实,当初黄子澄推荐李景隆的时候,削藩小分队成员齐泰就极力反对,但无效。
事实也证明,李景隆是朱允炆送给朱棣的大礼包
02
在交代道衍(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好北平,叮嘱千万不要出城作战之后,朱棣就兴冲冲的带着主力直趋大宁城。
去大宁干嘛?
大宁是北方军事重地。
大宁行都司的兵都是百战余生之人,尤其朵颜、泰宁、福余三卫,都是洪武年间投降过来的蒙古骑兵编练成的,很有战斗力。
所以,朱棣来找弟弟宁王朱权拉人头。
史料记载,朱权是被朱棣胁迫,不得已才趟的靖难的浑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
燕王辞去,宁王出饯郊外,伏兵起,执宁王。诸骑士卒一呼皆集,遂拥宁王入关,与俱西。
不过老王认为,此时已被朱允炆削去了王府三护卫的朱权,从感情上,和朱棣是很有共情的。
朱元璋这么多儿子里,人们都知道“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在削藩的大环境下,宁王不可能不懂得,中立就等于坐以待毙。
就算他不支持朱棣,大侄子朱允炆也不可能放过他。
何况朱棣已经打到朱权家门口了,就算朱允炆能灭了朱棣,但此时鞭长莫及。
所以,朱权唯一的选择就是跟着朱棣一起造反。
03
趁着朱棣前往大宁的间隙,李景隆推进到北平城下,猛攻九门。
朱棣的兵力本来就少,此时主力又基本都在大宁,一时之间赶不回来。
双方的力量对比相差很大。
但就是这种飞龙骑脸的局,李景隆也没能抓住机会。
面对强敌,北平城中士卒,在朱高炽的带领下奋力死守,连燕王妃徐氏(徐达的女儿)都亲自带领妇女上城作战。
不会用弓箭,就向南军投掷瓦砾。
而道衍,就坐在城上,寻找李景隆大军的薄弱之处。
一旦发现南军队伍里有漏洞,就组织敢死队,穿上南军的军服,趁着夜色混入城外的南军军营,这里杀几个人,那里放一把火......
南军往往折腾一夜,天亮以后才发现打的都是自己人。
这种做法很有效。
闹得南军士兵鸡飞狗跳,北平又打不下来,只能退走。
那整个北平围城战期间南军有没有“亮点”呢?
有的。
南军将领瞿能率领数千精锐骑兵,锐不可当,成功攻入彰义门内。
但攻进去之后,发现身边没多少人。
瞿能担心孤军深入,反被包了饺子,所以就停下,想等着李景隆的大军随后压上,再继续扩大战果。
但令所有人都十分不解的是,这时的李景隆竟然让瞿能把人全撤出来。
而北平燕军趁着瞿能暂停攻击的当口,把水浇在城墙上,正值隆冬时节,一夜之后,彰义门就成为一座冰城。
南军再想登城,难如登天。
《明史·瞿能传》载:
燕师起,从李景隆北征。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馀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
04
这件事情,《明史》说,李景隆嫉妒瞿能,不想让他独建大功。
不过细读之下,总觉得有2个异样情况:
1、
即使李景隆是个菜鸡,可是他手底下毕竟还有五十万大军。
就算是泥捏的,打败这些人,谁都要费一些思量。
而朱棣却带着主力去了大宁。
朱棣就没想过,万一北平城顶不住南军的攻击,那朱棣就算拿到朵颜三卫,失去了根据地,他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了?
2、
以五十万大军围困北平,对方又没有重兵来援,自己又不缺粮草,为什么李景隆打了几仗就急忙撤走。
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北平城下这个局是李景隆故意放的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
05
深冬季节的北方不适合大规模作战。
所以在北平之战后,朱棣和燕军休兵了三个多月。
直到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才又重新摆开了架势。
这一回,李景隆又增加了十万兵力,与燕军主力会战于白沟河。
这次,李景隆选派平安为前锋率领一万多骑兵进攻。
平安是员猛将,曾经跟在朱棣身边出塞作战,知道朱棣用兵的特点。
一场大战,燕兵几乎支撑不住,夜深时各自收军回营。
朱棣剧照-《大明玉玺》唐国强扮演
第二天黎明,朱棣领军渡河,双方展开决战。
打到中午时分,两军仍相持不下。
南军就依仗人马众多,再次向燕军发起攻击。
瞿能高喊着“灭燕”,一马当先冲入阵中,军队士气大振。
燕军形势一度不利。
但就在双方拼杀的关键时刻,一阵妖风突然刮来,李景隆的大旗给自己强行加了戏。
啪!旗被吹倒了。
大旗一倒,南军的指挥系统立即混乱,阵地顿时变得乱七八糟,原本凌厉的攻势大为减弱。
朱棣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趁势猛冲,阵斩瞿能。
平安和朱能对阵,也被朱能击溃。
按说李景隆此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稳住阵脚,这是将帅的基本素养。
但他跑了。
他一跑,南军立刻全线崩溃,作鸟兽散,丢弃的辎重如同山积。
而且李景隆这一跑,还跑出个记录——
单人独骑,狂奔三百多公里,一直跑到德州才停下来。
06
白沟河之战,成了改变南北两军局势的决定性战役。
此役过后,南军士气再也难以振作。
后来,南军虽然也打过几次胜仗,但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令人惊掉下巴的是,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
就连黄子澄也惭愤不已,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
但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过长江,直逼南京。
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
建文帝不但不准,反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
被朱棣拒绝。
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
而朱允炆派去防守金川门的,正是李景隆及谷王朱橞。
这俩人,一个是出了名的败军之将,一个是削藩的对象。
毫无意外,就是这俩人当了小内,给朱棣开了门,迎燕军入城。
南京陷落。
宫中火起。
建文帝不知所终......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讽刺的是,李景隆靠着卖队友,成了靖难勋臣第一,在世袭曹国公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原禄三千石加禄一千石,子孙世袭”。
李景隆画像
07
为什么说李景隆在放水?
为什么朱允炆要死保李景隆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拉胯表现的深层含义——
【以下内容,纯属一家之言,观众老爷们姑妄听之。】
在建文朝廷内部,虽然李景隆受到了朱允炆极高的礼遇。
但他会死保建文朝廷吗?
不一定。
为什么?
因为大明江山无论是朱允炆坐,还是朱棣坐,对于李景隆来说,有区别吗?
没什么区别。
对于武将勋贵集团来说,只要不重新造反,他们的地位也就基本到顶了。
何况之前又被晚年的朱元璋死死按住清洗了一大批,谁上来他们也都不可能再差了。
那么怎样在靖难之役保证自己家利益的最大化呢?
举个例子,魏国公家。
徐达长女是燕王妃。
但徐达长子徐辉祖是铁杆的建文派;
而徐达四子徐增寿又是姐夫朱棣的小迷弟。
朱棣都打到南京城下了,徐增寿还在忽悠朱允炆说:你四叔这么做是迫不得已。
把鸡蛋分开装,搞政治投机。
那曹国公李家怎么办?
李景隆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如果朱允炆的局面明朗,那他自己就是平燕大将军;
如果朱棣的局面明朗,有着北平城下放水和南京城上开门这两件事,也能左右逢源。
而朱允炆不处理李景隆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害怕投鼠忌器:处置了李景隆,很多勋贵会即刻倒向朱棣,建文朝廷会垮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