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时期,对每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因其英雄辈出,充满传奇色彩,也一直饱受各种文人墨客议论。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三国里很多有名气的人,名字都是单名,即姓氏+单字的名这种格式,比如刘备、曹操、孙权、夏侯惇、袁绍等等(写下去的话能写几页纸,各位看官没有提到自己的偶像也不要在意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汉朝和后面出现双字名的名人和大人物也不尽其数啊?比如汉宣帝的原名叫刘病已,东晋的王羲之以及后面李世民等等,双名已经被大家接受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各位看官不要着急,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话说孔子在删定《春秋》的时候,经常会把两个字的名改成单名。比如有个人叫仲孙何忌,孔子在《春秋》里便改为仲孙忌,至于孔子为什么这么改,不得而知,因为孔子总喜欢微言大义,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就有人来解读孔子的意图,其中战国有名经学家叫做公羊高的,写了一部《公羊春秋》,公羊先生认为孔子把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也是有微言大义的,而孔子当时在各国当中推崇周礼,所以在他看来双名正是“不合礼”才会被孔子改掉的。到了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所独尊的儒术恰好是公羊学),“双名非礼”的观念也就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开始抗拒双名了。不过此时,单名双名还是能分庭抗礼的,比如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的原名刘病已。后来,出现了一个改变局势的人——王莽。

王莽同志曾被怀疑为穿越者,同时也是一个疯狂的复古爱好者,平时不仅喜欢搞井田制,还喜欢折腾名号。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王莽好歹也是个大儒,当然重名。于是,西汉的官名被他按照周礼全部改了一遍,全国的地名也不能幸免。至于全国那么多人名,当然不能亲自动手起、动手改,但贵为皇帝的他可以为起名设定规则。王莽也信奉公羊学家的主张,认定双名是非礼的。在王莽的严令下,全国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连匈奴单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单名。就这样,在大复古家王莽的强力推动下,“双名非礼”的观念从学界的主流观点升级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此时,国家上层阶级全为单名,下层黔首哪怕有取双名的,在官府登记的时候也会被改为单名。 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南渡,出现了一个叫做天师道的宗教,教内的信徒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自己的单名后面加一个“之”,有点类似佛教僧侣总要以“释”为姓。所以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名字都带了一个“之”,还有著名画家顾恺之中的“之”也是同样的原因,其实也是这个天师教的信徒,并且也毫不避讳。这种“之”其实是一种虚字,用来表示宗教信仰,实际上是单名的点缀,没有实际意义。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我们汉族,开始取汉名,特别是经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移风易俗”,“双名不合礼”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直到后面宋朝,将王莽进行了口诛笔伐,其制定的起名规则更是被大批特批,所以出现了范仲淹、王安石等名字,直到现在大家取名早就不局限于单名,双名不合礼的说法更成了无稽之谈。

总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前的观点总是会现有的价值观冲击,大家不必太较真,当理性去看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