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当赵括落入秦军包围圈时,手握40万大军为何不突围。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次大战,经过这一次大战,赵国直接损失四十多万大兵,国力直线下降。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地区,秦国和韩国交战,打败韩国并切断上党地区和韩国本土的联系,于是韩国准备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不愿意降秦,就把上党地区献给赵国,秦国因此记恨赵国,挑起长平之战。
秦国派兵攻打上党地区,占领上党地区仍然不罢休,又继续进攻赵国的长平地区。秦国一开始的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善于守城,他坚壁清野、守城不出,秦军迟迟攻不下赵国城池,长平之战陷入一年多的相持阶段。打仗打的是钱粮,长期消耗战,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已经吃不消,所以廉颇固守不出已经令赵王很不满意了。后来秦国丞相范睢利用反间计,赵国就用赵括代替廉颇成了主将,而秦国已偷偷用白起代替了王龁。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固守策略主动出击,率大军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诱敌深入,赵括不知不觉落入了白起设下的包围圈。白起诱敌成功后,先派出一对两千多人的精锐骑兵去抄了赵括后路,断了赵括粮道,又派出两万多精兵把赵括的部队截断,断了赵军的退路,赵括腹背受敌,已陷入绝境。
赵军被包围后,只能原地构筑工事进行防御,而秦王知道白起包围赵国之后,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壮丁,一面给秦军送粮,一面阻截赵国粮道,连秦王自己都亲自到前线指挥。赵军被包围十多天,早已经断粮,军中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局面,那么这个过程中,白起有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突围呢?
首先,白起陷入的包围圈,地形狭窄,很难突围。秦赵两国再前面的相持战中,双方都构筑了牢固的工事。
赵括离开自己的城池,深入山地陷入秦军包围,前面是秦军的防御工事,后面有秦军截断退路,两边都是高山无法突围,只能向前或向后突围。向前有大量秦军,而且秦军的工事在高处,属于易守难攻,赵军根本攻不下秦军工事,赵军地处狭窄谷底,虽然有四十万大军,但是部队无法展开作战,而秦军固守的高处却是一字排开,部队全部展开对赵军杀伤力太大。
其次,向后虽然是最好的突围方向,但是需要有援兵配合。这个方向要想成功突围,需要援兵在外面侧应包围圈中的赵军,两边同时进攻可破秦军包围圈。长平之战中,秦王亲自出动征调全国壮丁支援长平之战,但是赵王却并没有派兵援助赵括。从后来邯郸之战赵国打败秦军,燕军犯赵又大败燕军,可以看出当时赵国还有兵力可以抽出,但是赵王没有选择救赵括,所以赵括陷在包围圈出不来。
赵括最后还是选择亲自率众突围,然而没突破秦军包围,赵括就被秦军射死,主将一死赵军纷纷投降,白起最后坑杀了这四十万大军。从以上的两点原因可以看出,赵括不是不突围,而是根本突围不了,当然了如果赵括要是知道投降的士兵最后全部被坑杀,估计从一开始就会选择拼命突围吧,反正横竖都是死,死战还会给秦国带来沉重打击。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