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孙权出生于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都是沙场勇将,能征善战,在当时颇有名气。由于父亲孙坚死得早,孙权在孙策的呵护下长大。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孙权早早练就了魁梧的身材和非凡的武艺。不仅如此,孙权从小就读书习文,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建安元年(196年),15岁的孙权因才华出众被选为阳羡县长,后来又被举为孝廉和秀才。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东各郡交给了孙权,并耐心嘱咐道:“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孙权不负长兄所托,对长兄留给他的部将量才而用,而且处处显得谦虚有礼,深受部将的拥戴。随后,孙权在张昭、周瑜、鲁肃、太史慈、程普等文臣武将的辅助下,进一步扩大了地盘。

自建安八年(203年)始,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没有大的扩张,值得庆祝的是打败了江夏太守黄祖,占领了夏口。不久,曹操大军南下,孙权的众多谋士惧怕曹军,建议孙权投降,唯有鲁肃提议和刘备同抗曹操。面对危机,孙权力排众议,果断采纳了鲁肃的建议。赤壁一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败曹军,曹军损失惨重,士气大减。此次战争后,孙权实力大增。后来,周瑜攻占了南郡,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今南京市江宁县),并于次年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卷土重来,攻打江东。孙权早已做好准备,在建好的濡须坞抵御曹军,曹操无功而返。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孙权发兵攻打合肥以南的皖城,并将其攻克。同年,孙权向已经占领蜀地的刘备讨回荆州,刘备许诺平定凉州后再归还。孙权知道刘备故意拖延,遂调兵攻打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率军东进,不久就收到曹操占领汉中的消息,遂与孙权讲和。孙权见刘备答应将荆州东边的桂阳、江夏、长沙三个郡划给他,遂同意与刘备再次结盟,袭击合肥。不过,孙权在合肥之战中并没有讨到便宜,在与曹将张辽对阵的过程中险些丧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再次南下,与孙权在濡须坞对阵。孙权见曹操势大,为保实力暂时向曹操妥协,得到了曹操的同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关中称王,并令镇守荆州的关羽攻打樊城。关羽奉命行事,很快打败了驻守樊城的曹军守将曹仁。曹仁退守襄阳后,又遭关羽围困。孙权一直想夺回荆州,见时机已到,于是派人攻打关羽后方。在吕蒙和陆逊的指挥下,公安、南郡、江陵、宜都、秭归、枝江、荆州等地先后被吴军占领。关羽听说荆州失陷后,立即引兵返回,不料中了吴军埋伏,遂败退麦城。不久,关羽部将溃散,关羽被吴军擒获。孙权捉住关羽后,立即将其杀掉。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冬,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次年,刘备在蜀地称帝。孙权见曹、刘都已称帝后并未急于效仿,而是安顿地盘,并派人去祝贺曹丕,并表示臣服。魏文帝曹丕封他为吴王,赏赐给他众多物品。

222年春,刘备兴兵伐吴,孙权派陆逊迎击蜀军。陆逊不负所托,大败蜀军,刘备落荒而逃。先前,曹丕为了控制孙权,曾令孙权送长子孙登入魏接受封号。孙权知道曹丕想把自己的儿子做人质,遂婉言拒绝了曹丕。曹丕见孙权推辞,认为孙权并不是真心向魏称臣,遂于这年秋天发兵攻吴。当时,孙权考虑到吴地周围的少数民族还未归附于他,为避免这些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再次向曹丕妥协。曹丕以遣孙登入魏为条件,遭到孙权的拒绝后,开始攻打孙权。孙权见曹丕不退兵,遂正式与魏对立。随后,孙权派人与退守白帝城的刘备讲和,征得了刘备的同意。

黄武二年(223年),魏军被孙权部将朱桓打败后撤退。同年,吴军攻取了蕲春,活捉了投靠曹操的晋宗。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改元黄龙,建都武昌,后又迁都建业。然而,孙权在称帝前后的举动判若两人。

称帝前,他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正如赵咨所说,“纳鲁肃于凡品”是“聪”的表现,“拔吕蒙于行陈”是“明”的表现;“获于禁而不害”是“仁”的表现,“取荆州兵不血刃”是“智”的表现;“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雄”的表现,“屈身于陛下(指魏文帝曹丕)”是“略”的表现。不仅如此,孙权还“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志存经略,博览书传”,兼备文韬武略。

称帝后,孙权不再惟才是举、体恤将士,反而处处提防文臣武将,担心他们谋反。不仅如此,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监督机构来监视朝臣的举动。在对待平民上,孙权称帝后不仅没有减轻赋税徭役,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以至于国内不断出现起义事件。在立嗣上,孙权竟然独断专行,同时犯下了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错误,引起了皇储之争。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