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
“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但凡是看过金庸先生《鹿鼎记》小说的朋友,想必对这句话都极为熟悉。在小说当中,陈近南是天地会的总舵主,还是韦小宝的师父。而天地会大家也都知道,它是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其目的便是为了推翻清廷,恢复汉人统治。
当然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天地会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最终反而因陈近南的死亡而四分五裂。同小说中的天地会相比,现实世界当中的天地会,其经历却更为“传奇”。尽管它一样遭到了清廷的严酷镇压,但最后却在海外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华侨政权——兰芳共和国。
华侨政权
从1776年到1884年之间的108年间内,南洋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华侨政权,那就是兰芳大统制,其全称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该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人数大约有35万人左右,其中15万人为客家人,包括3万人的军队。另外20万人为土著。
此外,该国首府设在东万律市,国土总面积大约为11万平方公里。单从面积上来说,比两个日本还大,比韩国也大1万平方公里。那么,这个国家说什么话呢?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这个国家的国语乃是客家话。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起初还不叫这个名字。一开始,它叫十八兄弟会,后来改成了兰芳会,再后来才叫兰芳大统制。当然了,这是内部人的说法。对于外人来说,譬如说荷兰人就称之为“兰芳公司”。
此外,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相关称谓也极为有趣。譬如说,其领袖在外部被称之为“大唐总长”,其中大唐两字隐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唐山(中国)”,而另一层意思,在天地会当中,唐代表着月亮。大唐就隐含着大明的意思,跟天地会宗旨“反清复明”相对应。
当然了,这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领袖在外部的称谓,而内部的称谓则显得随意了许多。因为内部称其为“大哥”,形式上来讲这样的称谓明显带着一股浓郁的天地会色彩。
那么,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真的是一个“正经”的国家吗?
事实上,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虽然跟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其在南洋的延续,但两者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作为一个南洋的华侨政权,它跟天地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一个光明正大的国家政权,各种组织活动很明显都是公开的。
跟天地会不同的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有两个主要机构,一个是理事厅,一个是议事厅。理事厅就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有着下达各种文件、任命各类官员以及发行货币等职能。理事厅下达的命令都要被无条件执行。
而议事厅这个机构,更像是立法机关。而且,有意无意之间,议事厅的人数设立为13人,一方面跟大明帝国13省对应,另一方面,天地会忠义堂也是如此。因此,这也算是一种延续。
之所以说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天地会的延续,不仅仅因为如此,更多的还体现在其他地方。譬如说,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国旗,跟天地会的旗帜非常类似。只不过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旗帜上写的是“兰芳大统制”几个大字,而并不是天地会的“帅”字。
此外,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选举原则也是推贤举能,并且要得到大多国民的认可。这一点,跟天地会也非常一致。另外,兰芳大统制的法律也基本上承袭天地会的家法,如三十六誓、七十二律全等。
因此,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可以说是天地会的另一个延续。
那么,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怎么建立的呢?
建立者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建立者名叫罗芳伯,是一名客家人,本名罗芳柏,1738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区石扇堡村的一个耕读之家。因为从小父母双亡的缘故,所以一直都靠为地主放牛而生。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心灰意冷,反而努力习文练武,结交豪杰。后来,他秘密加入了粤东天地会。作为天地会的一员,罗芳伯也曾想过无间道这样的计谋。为此,他钻研学问还专门考中了秀才。
然而可惜的是,罗芳伯后来多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自然没办法在体制内更进一步。到了35岁的时候,天地会经过朝廷的镇压之后大不如前。于是,罗芳伯跟100多位亲友(多为天地会骨干成员)逃往南洋,并以教书谋生。
由于罗芳伯文武双全,胆识过人,豪爽重义的缘故,他既能团结当地华侨,又能与当地土著合作,深受他们的拥戴。于是,罗芳伯效仿天地会建立了十八兄弟会。从此之后,罗芳伯更是团结华侨,不仅建立淘金企业,更是打击海盗土匪。并且在壮大的过程中打下了一片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776年,十八兄弟会正式改名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成为了南洋土地上的一个华侨政权。这个华侨政权带着浓郁的天地会色彩,并存续了108年之久。
结语
1884年,荷兰趁着中法战争之际入侵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尽管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一方拼死抵抗,但终因武器太差而以失败告终。1886年,兰芳大统制共和国这个华侨政权彻底灭亡。
不过,即便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只存在了108年,但这片土地上至今仍以客家话为主流语言,年轻一代的很多人都能够以普通话交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