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提西安城墙,总是把钟鼓楼和城墙一起并提。其实在明朝,城墙是为秦王府服务的,秦王府从首任秦王朱爽到第14任秦王朱存枢,贯穿明朝历史的始终。秦王府有内城和外城两层城墙,和大城墙一起构成三重城。你今天在新城广场看到的南段城墙和皇城东路的东段城墙就是明秦王府的内城墙。南段内城墙所对应的门叫端礼门,东段内城墙对应的门叫体仁门,再加上西门遵义门和北门广智门,合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你看我们的古人多有文化!
套娃秦王府的8个门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大儿子朱标做了太子,可惜英年早逝,二儿子朱樉封到了西安,做了秦王。秦王府有内、外两重城墙,都有4个门。内城有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外城有灵星门、西外门、北外门、东外门,其中北外门又叫后宰门。内城墙是砖墙,外城墙是夯土墙,又叫萧墙,没错,就是“祸起萧墙”的那个萧墙。内城与外城之间有护城河,内城、外城、护城河,构成了明朝西安城内最大的建筑群,其他诸藩的王府难以望其项背,包括他4弟朱棣的燕王府,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藩封”。
秦王府内城门代表:端履门
端履门跟明秦王府的端礼门有什么关系?有区别,更有联系。区别是位置不同:明秦王府的端礼门就在新城广场两段残存城墙中间,而现在的端履门则在这段城墙以南400米处——也就是南新街-端履门街与东大街的十字路口,端履门在清朝是满城的南门。两者的联系就是名字相近,并且有历史延续性。明朝灭亡后,秦王府和外城墙被拆掉,变成八旗教场,但内城砖墙应该是保留下来的。康熙时期这一区域仍然叫端礼门,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就改称端履门礼。端礼门和端履门在西安话中读音非常相近,而且古代辞书《尔雅》中注释“履”时,也说“履,礼也。”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改名?我也不知道了。
外城门代表:后宰门
后宰门今天是西安城墙内北侧的一条小街,但这个名字却是来自600年前的明秦王府。秦王府外城的北门叫北外门,又叫后宰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一定觉得很奇怪,难道“后宰”是“在后面宰杀”的意思?当然不是,“后宰”其实是《易经》“厚德载物”的那个“厚载”,“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之一。那么,“厚载”为什么会改成“后宰”这两个字呢?明朝隆庆皇帝叫朱载hou(上后下土),载hou倒过来就是厚载,那根据古代 避讳的规矩这可得改名。于是那个时代全天下的厚载门就都得改名了,所以今天南京故宫、济南王府和西安秦王府的“厚载门”都是统统改成“后宰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