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商山四皓不是一路人。

刘邦身上兼有法家、纵横家与游侠的特质,商山四皓则是道家黄老学徒。前者奉行多欲,后者主张无为,前者好动,后者好静。当然,这里的动静指的是具体的治国方略。打个比方,刘邦会大刀阔斧地去修剪一棵树,直到修理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商山四皓不会干涉树的生长,会给树足够自由成长的空间。

相对于秦末汉初那个武力为王的阶段,显然刘邦那一套更具有实用价值。所以,刘邦请商山四皓的目的也就是装点一下门面,不会重用他们,而商山四皓自然也不愿意沦为摆设,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看到商山四皓,刘邦与其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曰,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史记留侯世家》

那么吕后为什么能请下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她是为儿子刘盈请的。因为刘盈即位,刘邦翻篇,于商山四皓来说便有了用武之地。

二、举荐人是张良,因为张良受到了吕后的要挟,而张良本就是道家黄老学派中人,与商山四皓是一个祖师爷,如此又拉近了距离。

三、吕后送去了许多金子,四皓名利双收,这桩买卖很值,所以就不再推迟。同时,也算是给他们自己找了一个最后露脸的机会,因为四老都年过八旬,即将油尽灯枯。

我们再看一段《史记留侯世家》中的原话: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介于篇幅过长,笔者将中间部分对话删除,只保留了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这段话里边信息量比较大,基本上交待了吕后请商山四皓的来龙去脉,下面简单地解释一下。

说是刘邦执意想废了太子刘盈,而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谁都拦不住。吕后被吓坏了,也没有办法。后来有人建议吕后去找张良求救,理由是刘邦一向能听进张良的话。当时张良已经半隐退,想必也不愿意参与这样的宫廷纷争,所以吕后派大哥吕泽亲自出马,还用了一个“劫”字。这个字就是胁迫威逼的意思。张良见吕后红了眼,将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也只是屈服,于是便出了请商山四皓的主意。

为什么要请四皓呢?张良给出的理由是,一、名气大;二、刘邦请不来;三、请来后往太子身后一站就起作用。条件是什么呢?金壁玉帛、卑辞安车。就是说准备上好车,拉上好东西,再说上好听的。就这么简单。

所以,商山四皓在对待刘邦与吕后相请的问题上,他们要考虑的关键是自己能得到什么,也是那种俗语:对事不对人。显然刘邦最多就是扔一张冷板凳出来,而吕后能让他们享受鲜衣怒马的夕阳红,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很理性地做了选择。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但是,刘盈继位后,史书上对他们便只字不提,因此也有学者质疑这段故事的真实性,甚至于也不相信真的有过这四位高人。比如易中天老师。事实上,尽管商山四皓都很高寿,但在历史亮相的时长,最多一年半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