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公画像
在襄州区伙牌镇有个邓湖村,这是是古邓国后人的聚居地,曾经比作为镇政府驻地的郜营还要热闹,全村共有384户1800人。分为四个生产小组。新316国道、老207国道在这里交汇,三四组在北,一二组在南,一组主要为邓姓,二组主要为张姓、邓姓,三组主要为邓姓,四组主要为张姓。
#襄阳#
#看鉴襄阳#
邓湖,邓国族人逃亡的落脚地
春秋时期,邓国是周天子封的诸侯国,地处樊城西北二十里,夹在秦国、楚国之间。邓国公是楚王的舅舅,但楚国要扩张,跟秦国抗衡,就找借口灭了邓国,楚王怕邓国后代报复,要斩草除根,满门抄斩。邓氏族人四散逃亡。有一支向北逃,逃了三十里地,遇一个荒无人烟的野湖,钻进湖畔的芦苇丛中躲过了追兵,后来落了户,繁衍下来,野湖取名邓逃湖,后来改为邓桃湖。现在简称邓湖。村子以湖为名,取名邓湖村。
邓湖
明末清初官吏、学者彭而述 (1605—1665)在《襄阳道中》诗有写道:“黄橙垂垂红柿落,一村烟火邓家湖”。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起义于金田。次年冬,太平军进至湖南岳州,湖北震动。襄阳北乡农民在郭大安(新集陈家人)领导下举行起义,占据邓桃湖一带,累败清军,并夺得大炮四尊。
邓国故址文物保护碑
邓湖在历史上曾数次作为地方行政中心,同治《襄阳县志》记载:邓湖镇“距城四十五里,三面高岗,南有深壑,为(去)邓州要路。”镇边有邓桃湖,湖镇皆以“邓”为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以邓湖为中心设立襄阳县第五区。
邓湖,几度兴衰话变迁
解放后,邓湖村长期是凉水小乡、小公社驻地。1949年5月属姜沟区;1951年称邓湖乡;1953属第七区;1954年复属姜沟区;1955年建立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取名邓湖村高级合作社;1958年称邓湖大队,属伙牌乡(燎原人民公社);1959年属伙牌人民公社;1968年改称属伙牌区;1970年属伙牌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邓湖村村民委员会,属伙牌区;1987年9月属伙牌镇。
邓湖电子地图
邓湖凉水小学
邓湖,重新崛起正当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作为政府驻地的郜营发展崛起,加上经济转型,邓湖开始走向衰落。卫生所关闭,后改成敬老院。门庭若市的供销社逐渐门可罗雀。面粉加工厂、五金厂、猪鬃厂等集体企业相继搬迁或倒闭。邓湖高中撤销,2008年邓湖中学与郜营中学合并,邓湖小学改成了凉水小学。
襄州北站
襄州北站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