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绿营正规军不给力,清朝只好将希望寄托给“私人武装”湘军,让他们来消灭太平天国运动,延续国祚数十年。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湘军出现了许多悍不畏死的猛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长佑、蒋益澧、鲍超、多隆阿、彭玉麟、杨载福、曾国荃、田兴恕,等等。那么,究竟谁才是第一猛将呢?

王闿运《湘军志》说李续宾是第一猛将,但从实际战斗来看,第一猛将非鲍超莫属。原因很简单,李续宾、曾国荃勇猛不假,但他们擅长的是“龟壳战术”,与对手消耗,而不是野战。与太平军野战,鲍超麾下“霆军”最厉害。英王陈玉成直言,湘军就三个能打:李续宾、李孟群、鲍超。结果,李续宾、李孟群都被陈玉成杀了,鲍超则完虐陈玉成。

鲍超,重庆奉节人(清代属于四川),字春霆,个子矮小,面貌漆黑,却是湘军第一猛将,令太平军、“捻军”、天地会武装闻风丧胆。说起战斗,鲍超最自豪的莫过于“大小战斗500余场,身受108处伤,却未曾战败”。李秀成、陈玉成都是他手下败将,与鲍超作战时没有捞到好处。

第一猛将鲍超究竟有多能打?亿生寺之战,3000“霆军”打万余太平军,连破营垒48座,陈玉成退出湖北。二郎河之战,4000“霆军”决战陈玉成、李秀成军团6万余人,硬是将对手打跑,扭转了三河惨败后安徽战局颓势。太湖、潜山之战,鲍超坚守营垒不撤退,扛住了陈玉成10万大军,为胡林翼反攻赢得时间。

野战,鲍超拿手好戏,李续宾、曾国荃则逊色多了。但是,鲍超从来没有机会充当主力,而是相继给李续宾、多隆阿、曾国荃、刘铭传打下手。鲍超,湘军众多鲜艳“花朵”的“绿叶”,这是为何呢?

从出川镇压太平军,到尹隆河之战中被迫辞职回家,鲍超战功赫赫,却只能打下手,而不是充当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鲍超“运气不好”,虽然他野战非常厉害,经常充当“救火队长”。武昌之战,鲍超救了胡林翼;祁门之战,鲍超救了曾国藩;景德镇之战,鲍超救了左宗棠。

“中兴四大名臣”,鲍超救了3个,其战绩非同一般。可惜,鲍超生不逢时,没有强大的靠山,只能给别人打下手了。1855年,胡林翼让鲍超去湖南招兵,从天地会、散兵游勇、市民、亡命之徒中招募军队,组建“霆军”,这是鲍超独自领兵的开始。

“霆军”组建之初,兵力3000余人,后扩充至16000人。有胡林翼支持,鲍超作战机会很多,“霆军”又连连获胜,鲍超名气也跟着暴涨。但是,胡林翼此时重点培养对象不是鲍超,而是李续宾。

有李续宾在,鲍超自然没有机会充当主力。资历上看,鲍超不如李续宾。湖南官绅组建“团练”之初,曾国藩等人畏首畏尾,只能打着“湘勇”旗号作战,而不敢将自己的部队称之为“湘军”,以免引起朝廷猜忌。李续宾,理学大师罗泽南高徒,不但兴办“湘勇”早于曾国藩,且第一个打出“湘军”旗号,勇气可嘉。

罗泽南光环下,李续宾在湘军中威望很高,岂能容许别人挑战。要知道,罗泽南另一位徒弟蒋益澧对李续宾有意见,蒋益澧不想打下手,彼此矛盾重重,胡林翼干脆将蒋益澧调走,且没打算再次重用。后来,蒋益澧投靠大帅左宗棠,成为“楚军”第一猛将。

资历高,战功也不差,凭借“龟壳战术”之威力,李续宾夺取武昌、九江。咸丰皇帝龙颜大悦,不但授予李续宾浙江布政使职,还加封巡抚衔。不出意外,李续宾很快就是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所以,鲍超争不过李续宾,不服也得服。

胡林翼制定东征计划时,李续宾是前敌主帅,鲍超、多隆阿打下手。1858年11月,李续宾在三河镇战败,阵亡沙场,所部8000兵马损失殆尽,只有1000人因没有渡河而逃回来。此时,安徽军务主要靠鲍超、多隆阿支撑。那么,究竟谁才是主力呢?答案很简单,多隆阿。

为了让多隆阿充当主力,担任前敌主帅,胡林翼不惜与曾国藩大闹一场。其中原因,不是鲍超战斗能力不如多隆阿,而是他的出身不行。要知道,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人,达斡尔族,麾下“索伦兵”是清朝的命根子。为了消除朝廷疑虑,与满蒙贵族搞好关系,胡林翼只能培养多隆阿。

多隆阿担任前敌主帅,在太湖、潜山之战中还救了鲍超一命。如此,鲍超虽说不服气,却也不好与之争夺,只能忍着。旗人身份加持,多隆阿胜出,打下手的是鲍超。

太湖、潜山之战获胜后,胡林翼乘胜攻打安庆,但前敌主帅成了曾国荃,这又是为何呢?很简单,“江南大营”被李秀成彻底毁了,八旗、绿营不堪一击,咸丰被迫授予曾国藩实权,让他担任两江总督,并节制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四省军政事务,权势非常显赫。

兴办湘军以来,曾国藩被压制了8年,毫无实权,备受地方官僚欺负。此时担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自然要培养自己的嫡系力量;胡林翼为了顾全大局,维护湘军集团稳定,必须做出妥协。安庆之战前,无论资历、战功,鲍超、多隆阿都可以甩曾国荃几条街。

安庆之战后,多隆阿不服曾氏兄弟,况且胡林翼又病逝,多隆阿觉得留在湘军集团已经没啥意思,于是跑去西北混。1864年7月,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天京,太平天国灭亡,但湘军也大规模裁撤。

裁军浪潮中,曾国荃“吉字营”被遣散,曾国荃辞职回家“养病”,躲避朝野舆论压力。此时,鲍超“霆军”没有裁撤,总计16000余人,都是百战精锐,是湘军绝对主力。但是,随后的“剿捻”战争中,鲍超还是没机会充当主力,更多的是协助淮军大将刘铭传作战。

“剿捻”战争中,鲍超、刘铭传等都很耀眼,但鲍超还是打下手居多。原因很简单,淮军统帅李鸿章督师,自然偏袒自己人。1867年初,尹隆河之战爆发,鲍超与刘铭传闹矛盾,李鸿章上书弹劾鲍超。清朝采取“扶淮抑湘”政策,下令遣散“霆军”,鲍超愤怒,辞职回家养病。

从镇压太平军打追击“捻军”,鲍超“霆军”野战能力第一,但他运气不好,没有充当主力的机会,而是相继给李续宾、多隆阿、曾国荃、刘铭传打辅助。

参考书目:《湘军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