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这是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总结出的战争规律,这句话的大意是,想要支持一场战争的财政支出那么每个家庭都要拿出家庭积蓄的70%,国家也是要动用60%的财政储蓄。而且自古以来皆是如此,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
到了近代以后,战争的军费支出也变得越来越多。众所周知,战争就是碎钞机。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直接消耗了24亿美元。其实希特勒的谋财方式无非是以下三种。
一、举债
当时希特勒特别看重经融学专家沙赫特,于是沙赫特就被委以重任。其实根据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德国是需要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的。这也就是说,德国除了本国发展需要启动资金还需要赚到额外的补偿款。可是这些难题在沙赫特看来那都不是事,因为沙赫特凭借自己的游说技巧成功地说服了美国,从此之后华尔街的美金和美国先进的生产技术都被引入了德国。不仅如此,原来的那些钱也被德国抵赖了。
二、掠夺
其实准确地来说,完全用"掠夺"来形容希特勒的新政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希特勒也有一些有利于国家调控资本的举措,也有一些可以调节民生发展民生的政策。和美国的"以工代赈"很类似,希特勒也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的机会。当一个国家的人有了工作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犯罪率也会随之下降。所以不能直接否定希特勒的新政。
那么既然如此,又何来"掠夺"一说呢?
其实还是因为希特勒在新政的过程中没收了大量的资本家的资产和企业。不仅如此,希特勒还特别执着于残害犹太人。有很多无辜的犹太人被逼无奈只能逃离家乡去别的国家和地区寻求庇护。
三、透支
如果说前两种方式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拯救德国的经济的良药,那么最后一种就是副作用极大的猛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德国发展的需求实在是太大了,国家建设投入的资金也是入不敷出,在本国的财政无法支持的情况下,希特勒自然就会向外国寻求帮助。
但是很快,连欧美的资金链条也无法满足德国了,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等人就开始剑走偏锋了。所以他们想到了加印钞票。那么这样的透支也许可以缓解一时,但是它只会让德国的赤字变得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就会发展为通货膨胀。当国家的财政都开始失去信用的时候,当人们手上的钱开始大幅度贬值的时候,一个国家真正的危机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