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75年到公元885年是鄂州人民的十分动荡的十年,原因是这十年间发生动摇唐王朝统治的黄巢起义,其主战场基本就是围绕着当时富饶的荆杨之地,因此这段时间尽管朝廷有任命鄂州刺史,但因其贪生怕死都不愿意赴任就职,所以这一时间内真正在鄂州履行刺史职务的只有崔绍。

崔绍,史料记载也是清河崔氏一族的人,崔绍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做过官,一生清贫从不聚财敛财。崔绍从小耳濡目染,为官期间也效仿祖辈的节操,兢兢业业两袖清风。

公元874年,乾符元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山东地区最为严重,麦才半收,秋季的庄稼几乎没有,冬季蔬菜太少。但自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唐朝末年,农民在“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的残酷剥削下,“冻无衣,饥无食”,“号哭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悲惨处境。在这种境况下,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聚众数千人,于长垣县揭竿而起。

公元875年,也就是僖宗乾符末,在这种危急时刻崔绍临危受命被任为鄂州刺史,兼鄂岳观察使,此时此刻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正好转战到鄂州,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其时鄂州辖区下的各地州官多闻风丧胆不战而降。

在此之前,各地曾流传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的民谣,如今号称唐朝重兵打造经济军事重镇鄂州也能被农民军攻陷,便应验了民谣,向人们预示着农民起义的风暴将在全国兴起,这既大大鼓舞了农民军的斗争士气,也极大地震撼了唐朝统治者。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二月,黄巢的农民军于攻克鄂州,不久进入当时鄂州辖区的咸宁的广大地区。

当时,身为鄂州刺史的崔绍不仅一边是身先士卒变卖家产组织土团军抵抗黄巢军,还一边号召鄂州境内地方豪强士族伏击进入鄂州辖区内农民义军部队。

果然,就在黄巢农民军进入鄂州辖区的年县(今崇阳和通城县)时,便遭到了当时地方武装廖忠、廖恕两兄弟阻击。

廖氏两兄弟拥有兵丁近千人,在如今的崇阳台山和通城铁柱港附近设伏兵阻击黄巢农民军。黄巢农民军迎头痛击,打退了廖氏兄弟伏兵,并追击到走马岭(今通城县关刀镇境内)处大败廖氏兄弟,廖忠率残部往麦市方向败退。

廖忠,字人凤,此时自走马岭退往麦市,恰逢风雨大作,人马难行,行到中途便问此为何处。部下曰:前不远为麦市,此地名落凤坡。廖忠仰天长叹:“我字人凤,今败北退此,羽翼尽折,又会大雨,此天灭我也!”正待下马逃遁,黄巢大队人马追到斩之。黄巢义军从走马岭追至此处刚好七里,后人为纪其事,便改称此地为七里山。

随后,农民军又在当时鄂州辖区的通城东南塘湖境内又遭到当时有另一地方豪绅张瑛的伏击,据传这个叫做张瑛的豪绅年轻的时候熟读过兵书,平日里还喜欢舞枪弄棍,招兵买马建立民团,称雄一方。塘湖有一天险槐寮寨(又名华罗寨), 其东南北的崇阳高枧和江西修水三面都是陡岩峭壁,唯通城的西南面有一路可通,名仙人埂,从岩石凿梯,可登峰巅。他据守在此,拥有十万精兵,被人们尊称为张十万。

张十万听闻廖氏兄弟死于黄巢义军之手,打算趁黄巢分兵进军和不熟悉情况之际,重创黄巢义军。哪知,他不仅队伍被黄巢军大败,而且连据点天险槐寮寨也被黄巢军彻底捣毁。黄巢在消灭了地方武装后,下令全军休息三日,全体官兵脱洗战袍晾晒于山岩之上,从此槐寮寨被改称为“黄袍山”。

通城西南的相思山,是湘鄂两省的天然屏障。黄巢军进驻通城后,在此山消灭了据守在黄旗坳青龙碉卡处的唐军,把义旗插在东面巨石上,至今留有碗大的插旗石孔。相思山的主峰眉毛尖,是黄巢义军白衣兵驻营之地,因此又被百姓称为白衣坳。

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因为鄂州辖区比较大,加上又是江南赋税的重镇,于是唐廷一遍诏安王仙芝的同时一边调来大批援军,乌合之众的农民军怎么可能是身经百战的唐军的对手,很快便作战失利。

这群战败农民军人马立马便抛到了大别山中,盘桓在蕲、黄一带迂回打游击战,为了抵抗农民义军时常袭扰鄂州黄巢,崔绍不得不心理憔悴时刻防患,公元885年,最后死在了和农民义军死磕当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