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林徽因是一个喜欢浪漫的人,徐志摩正是这样浪漫的人。
如果要说林徽因最爱的人是谁?
这世上只有三个答案,
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
在婚姻的选择上,林徽因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不愧是民国一代才女,聪慧过人。
但是她嫁给梁思成,
并不是因为爱情,
林徽因因何会嫁进梁家。
林徽因
初恋
1920年底,徐志摩离开厌恶的美国在剑桥大学深造,在伦敦的一次演讲会上,他结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两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
在林长民的家里,徐志摩遇到了16岁的林徽因,两人一见面,就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情愫,
徐志摩发现了林徽因的诗歌天赋,并引导她进过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不知不觉间一段由文学牵线的爱情开始萌芽。
相差8岁的二人,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旅。
“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赞美从来都是不惜言词。
初恋中的人,恨不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呆在一起,总感觉一天48小时都不够用。
“离别!怎么可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林徽因天分极高,谈吐不凡,徐志摩心中再也抹不去这位美丽的窈窕身影,两人坠入了爱河,在康河的柔波里,他已经沦陷,不能自拔。
热恋中的二人,到达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问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张幼仪
道德伦理的阻隔
而就在徐志摩和林徽因坠入爱河的时候,一个女人闯进了他们的生活。
徐志摩已经是有妇之夫,
怀有身孕的妻子不远万里来英国看他,肚子里怀的是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当林徽因见到张幼仪的时候,
看到她那双哀怨、绝望、祈求的眼神后,林徽因觉得自己藏在心底的秘密全被她发现了。
她明白,自己如果接受徐志摩,自己会被世俗伦理这重担压一辈子,自己一辈子都得接受世人的指点谩骂,永远无法摆脱良心的遣责。
此时的林徽因虽然年轻,却凭着过人的智慧和理性,把如潮水一般的爱情深深埋藏进心底,离开英国,离开了徐志摩,开始一个人游历。
为了娶林徽因,
徐志摩背上了“民国第一渣男”的头衔,抛妻弃子,在张幼仪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情况下,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离婚第一人,这也是后人多说他渣的原因吧。
他和张幼仪本来没什么感情,所以才会离开得如此绝决。
梁启超
托媒说亲
离了婚后的徐志摩喜出望外,来不及压抑心中的喜悦,他打电话给自己的老师梁启超,托他去林家上门提亲。
徐志摩闹出的动静梁启超也知道,但是这是自己的得意弟子,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上林家去提亲。
来到林长民家,此时的林徽因还在外游历没有回来,梁启超初见林徽因画像的时候,惊为天人,这世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女人:
深邃的眼窝、精致的鼻尖、几乎完美的脸型,
还有种骨子里透出的温文尔雅,一种独特的气质笼罩在她窈窕的身上。
此时的梁启超把徐志摩的嘱托抛在脑后,这个“渣男”怎么配得上仙子,这应该嫁给梁思成呀。
转过身,并没有提给徐志摩说媒的事,他向林长民给梁思成提了亲。
梁启超开口,林长民又怎么能不同意呢,以梁家的声望,那是自己高攀了。
所以说这世上,无论那个时代,拼爹都是最快捷成功的途径,如果你没有拼爹的资本,那就努力吧,让你的孩子今后有拼爹的资本。
游历归来的林徽因也同意了这门亲事,并很快定下了婚约。
这不得不说神速呀,林徽因情伤后一年多,选择了和梁思成结婚。
不要告诉我这是爱情的结果,作为林徽因这么追求完美的人,在热恋中还能抽身而退的理性,不可能这么快走出情伤,也不可能随意的决定自己嫁给别人。
说到底,还是因为梁启超这个爹够大牌,因为梁家的背景,这就是保证呀。
她和梁思成订了婚后,并于1924年在梁启超的一番操作下,一起赴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深造。
等徐志摩完成学业赶回来想娶林徽因时,
知道无法挽回的他黯然神伤,写下了下面诗篇: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此时徐志摩的心情,谁人懂?
林徽因
林徽因的诗词
虽然他们没能走到一起,但他们却牵绊一生。
藕断丝连,这段情时不时地
啮噬彼此的心灵。
林徽因转身太过仓促,太过决绝,她抽身如此之快是怕自己受伤,也不想去伤害张幼仪,可她还是轻估了情的魔力,她还是受伤了。
我们来看下她写过的诗词:
“我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只能一个人浮世轻欢,一个人细水长流”。
......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的世海中丢失了自己,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纯净的梦想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有时候爱上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云,只是爱了”。
......
“邂逅一个人,只需要片刻,爱上一个人,却需要一生,萍水相逢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注定的因缘际会里,我们真的别无他法”。
......
“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的承诺永远,永远有多远?或许人世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远的”。
......
有没有发现什么?
林徽因的诗词中含“徐”量超高,几乎他的诗词都跟徐志摩有关。
“邂逅一个人,只需要片刻,爱上一个人,却需要一生,萍水相逢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注定的因缘际会里,我们真的别无他法”。
这一段,仿佛就是她和徐志摩人生的写照。
林徽因的诗词都是那么唯美,但是美中还带着凄凉,很难找到开心的诗词,都是那么幽怨、孤寂。
按道理来说,
她嫁给梁思成后,应该是幸福快乐,开心美满,可为什么内心还是有那么多浓浓地化不开的愁?
我想,对于林徽因来说,再突然再短暂的恋情,
那是在令人无法忘怀的花季,涓涓流淌滋润心田,
那一段往事已经浸入灵魂,
和进血液又怎么能忘得了。
林徽因
日记争夺
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京举办的建筑学演讲,徐志摩搭飞机从南京飞往北京。
天气忽然大雾,辨不清方向,飞机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却不慎撞上了白马山,飞机起火,乘客无一生还,包括机师和徐志摩。
1931年的冬天,徐志摩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
也就是林徽因结婚的6年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这对他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不用在受内心的煎熬。
林徽因在极度悲痛中,怀念这位能与心相交的朋友,将飞机残骸中一块木板挂在卧室中永远记念。
不知道梁思成每当睡觉时、早上一睁开眼看见这块木板时,是什么心情?
徐志摩去世后,
此时的林徽因却一改平常的温文尔雅,和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开启了“笔记争夺战”。
徐志摩有写日记的习惯,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做怀念。
这些日记里,
记载着他所有回忆,包括在英国与林徽因交集的一切往事。
由于年积月累,记载日记的本子越来越多,家中存放不便。
1925年,徐志摩专门将之前的所有日记存本,交给了好友凌淑华保管。
这些都是文学上的重要资料,本应在徐志摩死后交由陆小曼,毕竟她才是继承人。
林徽因知道后,开始对凌淑华死缠烂打,并且把胡适也搬了出来,给凌淑华施压。
最后凌淑华把徐志摩在英国记录的那些日记给了林徽因。
你们说:
林徽因和陆小曼争夺笔记本,是想为徐志摩整理笔记,保存他的心血?
还是因为怕陆小曼把她曾经和徐志摩在英国的一段往事公之于众?
我也说不清,
反正林徽因在获得徐志摩英国的笔记后,就没有在争夺了,并把这些笔记全部烧毁了。
林徽因与梁思成
爱情中没有对错
爱情中没有对错,也没有值不值得,
外人的观点并不重要。
近年来,神话梁氏父子的人很多。
我不否认梁家父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做出的贡献,
但我从来都不认为他们能成为一代的丰碑。
不说“戊戌变法”的虎头蛇尾,贪生怕死。
就说在林徽因失恋时给儿子提亲就有点趁人之危。
然后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
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老师的身份指责徐志摩:
“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参加你的婚礼”。
拜托,
你只是因为选对站队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后人的粉饰总会掩盖很多事情的真相。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要真正深爱过,就有一种嵌入骨髓的感觉——这种的爱,哪怕是短暂的,但足以让她燃烧一辈子。
从一段初恋里仓皇潜逃,甚至来不及跟对方道声别离,如此坚定,怎么可能做到毫发无伤?
也许就像核爆炸一样,她没有躲过伽玛射线的辐射,还是落下了后遗症。
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徐志摩的忧郁,他为林徽因不告而别独自失魂落魄彷徨于康桥,他为了她的事业轰然坠地从此不再醒来。
怅然心痛的又何止是徐志摩?
也许我们没有看到林徽因,
在转身之时落下的泪滴。
至于说林徽因心中真的爱谁?
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
你说呢?
参考资料:《民国往事》
@一袭青衣惹星辰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