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也提过很多问题,笔者结合史料,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马齐逆袭。虽说有哈什屯、米思翰两代人的努力,但是马齐的上位却是与两次废立太子关系很大。马齐虽然在明面上他属于支持八阿哥党成员,但实际他被两代皇帝定位为跟着钮祜禄阿灵阿、鄂伦岱等人附和的人(当然背后还有佟国维老爷子)。虽被打击,但康熙帝后来又不得不考虑消除影响,恢复一些秩序。这时候考虑树立典型,马齐又被复用,可能在康熙帝看来用满洲新贵总比用根深蒂固的满洲勋旧钮祜禄额亦都家族和佟国维家族成员好,至少权利可以得到平衡,他们之间也可以制约。所以,不久在恢复马齐官职上,连带马武他们也恢复了。
第二阶段,孝贤皇后,富察氏是雍正五年选秀的时候被雍正指与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为妻的。这个做法,目前很多人推测还是同第一阶段一样,拉拢马齐,制约佟氏家族等,同时不让他们联合,搞成铁板一块。但等乾隆继位之后,孝贤皇后的定位又变了,她成为了家族的主要代言人。加上乾隆帝即位以后,对崛起的崇汉势头打击,重新号召学习满洲文化,对嫡庶观念有所加强。而嫡子继承,就表示至少得是富察皇后的儿子。因为他非常尊敬孝贤皇后,并且希望皇后之子将来继承大统。这在两处有体现:一是,乾隆曾经亲口说:
朕即位以來, 敬天勤民,心殷繼述, 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 而嫡嗣再殤。 推求其故, 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 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 豈心有所不願, 亦遭遇使然耳。
然而皇后生次子永琏、七子永琮都早逝,令乾隆帝感觉无奈。即使后来晚年,想拉十五子永琰继位,他也是希望永琰作为皇后的嗣子继承的。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
乾隆三十八年冬,南郊大祀,诸皇子观礼,惟永琰奉派祭孝贤皇后陵。
要知道,先前每年五次公祭,都是遣官行礼。此后迄乾隆六十年正式册立皇太子之前,永琰共被派至孝贤皇后灵前致祭至少十六次,而其他皇子则无一曾获指派,相信乾隆帝应是希望藉此能让永琰与孝贤皇后更亲近,也是作为嗣子尽孝的表现。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当甫过世的皇太后奉安时,永琰更受命捧孝贤皇后的神牌, 出至穿堂跪迎,并恭代孝贤皇后对皇太后行参拜之礼。
即使在永琰继位之后,册封生母,也是列在孝贤皇后之后的。正是因为这些,让乾隆、嘉庆两代皇帝对孝贤皇后及其家人都是很尊重、照顾的。
第三阶段,傅恒崛起,作为小舅子,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对乾隆帝的政策领悟力却是最好的。比如兆惠当时平定南疆的时候,从军事角度和乾隆帝争辩想“先北后南”,“关门打狗”策略,理论这也是对的,伤亡最小的。然而,乾隆帝却坚持要“先南后北”,这种却是有自己尽快建功的考虑,这种也不能明说,如果是傅恒,肯定就会执行了。后来打缅甸,也是傅恒上,要面子上的胜利,哪怕再艰难,傅恒也还是咬牙拿下来了。所以,乾隆帝对这个小舅子是另眼相看的。正是因为傅恒,这个家族在朝廷官职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殊荣,傅恒累计任领班军机大臣二十余年,整个清朝无人超过他,可以窥见一斑。所以,傅恒把这个家族带上了巅峰。
第四阶段,福康安,作为傅恒的继承人,在乾隆中后期都充当了救火英雄的角色。可能对政策的理解和当权者心思揣摩不如其父,但是带兵打仗能力过之。所以他在父亲的基础上,再次把富察氏带上了另一座高峰,也是最后的高峰。嘉庆帝继位、乾隆帝作为太上皇去世之后,嘉庆逐渐开始打压,但是对富察氏的功劳,整体是认可和尊敬的,再到道光帝那就开始偏了,对功劳也开始了否认,可以想象这个家族开始没落了。
综上,就是笔者对这个家族崛起的一些理解和思考。